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彩礼“瘦身”添振兴底气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2日11:1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农历二月二刚过,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这份连续13年聚焦“三农”的国字号文件里,“治理高额彩礼”再次被写入乡村振兴战略。从江西老表的“零彩礼”集体婚礼,到河南老乡的“红白理事会”,这些年田间地头的变化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仅是金山银山的积累,更是清风正气的生长。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婚回到贫困线”“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不动不能少”——这些民间顺口溜的背后,是中国农村彩礼金额的疯狂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平均彩礼金额达到18.7万元,部分地区甚至突破50万元,相当于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0倍以上。全国农村家庭因婚致贫的比例超过12%,多少庄稼汉的汗水钱在婚宴酒席里打了水漂。当婚姻被明码标价,感情就成了称斤论两的买卖,这样的“甜蜜负担”,压弯了农民的腰杆,也扭曲了乡村的脊梁。

但乡亲们心里有本明白账。河南兰考张庄村的王大姐去年嫁女儿,村里红白理事会出面说合,彩礼从18万降到6万。省下的钱给小两口置办了农机具,如今在村头开起了粮食加工坊。浙江安吉的新风礼堂里,三对新人合办婚礼只花了3万块,省下的钱合伙承包了茶园。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印证着:刹住彩礼歪风,省下的是真金白银,攒下的是发展后劲。

治理高额彩礼不是要丢掉老传统。陕西汉中的新式集体婚礼上,新人既行交拜礼,又签文明婚书;既穿大红嫁衣,又种同心树苗。老辈人看得直点头:“这才像过日子,比摆三天流水席实在。”从华北平原到江南水乡,越来越多的村子把“彩礼不超5万”“婚宴不超20桌”写进村规民约。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规矩,既是千年乡风民俗的现代转身,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地基。

中央文件里白纸黑字的数据最有说服力: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彩礼降幅普遍超过50%,“零彩礼”家庭享受创业贷款贴息等12项政策优惠。在江西贵溪,党员干部带头签承诺书,谁家违规大操大办就取消评优资格;在山东曲阜,孔子故里的新乡贤们走村入户算经济账、感情账、家风账。这些实打实的举措,让移风易俗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看得见的实惠。

站在田埂上远望,新时代的乡村正在经历双重蝶变:一边是无人机的轨迹划过麦浪,直播间的吆喝飞出山坳;另一边是婚车长龙变成共享单车,天价彩礼化作创业基金。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告诉我们,当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同频共振,当老传统与新观念交融共生,乡村振兴就有了最深厚的根基。

今天的中国乡村,年轻人开始用“奋斗礼”替代“彩礼”。家和万事兴,人勤春来早。当爱情回归本真,当婚姻卸下重负,广袤田野必将生长出更动人的风景。毕竟,乡村振兴最需要的不是“万紫千红一片绿”的彩礼,而是千家万户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底气。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 梁勇(武汉市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刘文颖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