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2月26日召开的湖北教育大会明确提出,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省目标,努力在公共教育服务优质均衡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上走在全国前列。这一目标既承载着荆楚大地“惟楚有材”的千年文脉,也呼应着新时代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战略使命。从黄鹤楼下的人才沃土到三峡大坝边的职教园区,一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壮美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以公平优质托举每个孩子的“人生出彩梦”。基础教育是教育强省的基石。湖北以“教育公平”为首要任务,着力破解城乡、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难题。近年来,全省投入230亿元推进“新基建”项目,实现农村学校智慧课堂覆盖率100%,偏远山区同步课堂惠及超50万名学生。在恩施州,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建始县实验小学与武汉江岸区育才小学结对,通过跨越时空的教学协同与资源共享,义务教育打破物理空间的壁垒,彻底改变了山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困境。数据显示,目前湖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5% ,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达到9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0%,全域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县有优质高中、镇镇有优质初中。这种系统性布局持续推动教育内涵式发展,“五育融合”的教育生态在保障教育公平基础上,着力提升育人质量与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湖北的教育改革,正在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优学优教”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以创新驱动打造高等教育“湖北范式”。高等教育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湖北扎实推进71020高校创新体系建设,推进“起高原”“立高峰”“双一流”建设扎实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近年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两校牵头组建的“光谷科技创新走廊高校联盟”,联合攻关“东湖科学城”重大科研项目,已孵化出3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襄阳,湖北文理学院与东风汽车共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实现“学科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毕业生本地就业率超80%……这些高等院校聚焦“卡脖子”技术,正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四位一体创新生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交叉学科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高校创新要素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湖北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提供着澎湃动能。在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中,湖北高等教育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办学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以技能重塑赋能现代产业“强筋健骨”。面对“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湖北将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产业升级的战略支点。全省近年建成8所“双高计划”职业院校,培育出“数控机床操作工”“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1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荆州,湖北信息工程学校与华为共建的“鲲鹏产业学院”,学生未毕业即被企业“抢订”,毕业生平均年薪达15万元。产教协同机制的创新,让教育真正服务于产业需求。在宜昌,三峡集团联合本地职校组建“清洁能源产业学院”,开设“水电站智能运维”“光伏发电技术”等订单班,毕业生对口就业率100%。这种“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模式,生动打造了“湖北职教改革的样本”。当技能型人才在新能源汽车、光芯屏端网等产业大放异彩时,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真正实现了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这场技能教育的踏步前进展示着湖北不仅要培养“大国工匠”,更要让技能成为普通人改变命运的金钥匙。
从“楚辞风骨”到“荆楚新篇”,湖北的教育强省之路,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产业为导向的奋进之路。当基础教育的阳光普照每一寸土地,当高等教育的巅峰览尽天下英才,当职业教育的技能之花绽放于产业沃土,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生态正在荆楚大地形成。2035年的湖北,必将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注入澎湃动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湖北教育的壮丽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罗江岚(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