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春风又绿“希望的田野”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7日21:5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让粮食安全的根基更稳更牢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充满情感的话语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我国粮食生产呈连年丰收之景,离不开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更离不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已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当前,唯有紧紧抓好粮食安全、科技赋能、发展产业、广聚人才几个维度,才能更好地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绘就田园新画卷。

保障粮食安全,筑牢乡村振兴压舱石。今年粮食产量目标为1.4万亿斤左右,这不仅是对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多年丰收的肯定,更是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巨大鼓舞。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农民生活的命根子,一方面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提高耕地质量,深入推进粮油作物产品大面积单产提升,促进粮食稳产丰产;另一方面,要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严禁耕地“非农化”,坚决遏制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守稳粮食安全底线。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业新质生产力”写入顶层设计,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利用人工智能、高科技等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精准化、集约化、无人化生产。智慧农业系统也逐步走入千家万户,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虫情监测系统通过“千里眼”监测,远程“诊断”虫情动态;植保无人机通过农田影像分析后,自动生成施药方案,进行打药或施肥。新疆全面使用无人驾驶北斗卫星导航精量播种机,在最佳温度和湿度状态下粒粒棉种被播入田中,而种植户在手机上便能够查看土壤水分、环境湿度等各类数据信息,方便快捷。

发展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协调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才能真正让农民具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咸宁市嘉鱼县建立了以蔬菜产业“金色招牌”为龙头,建设“平原蔬菜、湖泊鱼虾、丘陵林果”种养板块,成功带领群众走上一条产业振兴之路。

广聚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方面要抓好青年人才,引导广大青年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发挥专业知识优势,优化乡村人才培育体系,坚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群雁”效应。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一批“能人”“贤人”返乡创业,反哺家乡,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供人才保障。在云南镇雄县,针对纺织服务、五金高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立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共同建设美好家乡。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重任在肩,唯有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矢志奋斗,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定能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一帆(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