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科技泼墨长江卷,文旅点睛楚天舒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8日21:3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早春的武汉,光谷空轨穿梭于“科技星河”,黄鹤楼AR光影重现千年诗韵,长江游轮搭载智能系统讲述文明故事……当“新春第一会”吹响文化创新号角,湖北正以“科技+文旅”的融合笔触,在长江经济带上书写着“诗与远方”的现代注解。这场文旅与科技的“双向奔赴”,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湖北以“科技创新”锻造战略支点的破题之策。  

湖北坐拥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等世界级文旅IP,但如何让这些“老招牌”焕发新魅力?科技给出了答案。湖北省旅游企业座谈会上,携程集团提出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境外游客偏好,恰与湖北“数字文旅”战略不谋而合。如今,武当山景区通过VR技术重现“紫霄晨钟”的千年道韵,神农架依托生态监测数据打造“智慧森林体验馆”,襄阳唐城借力全息投影让《妖猫传》场景走出银幕。这些实践印证: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文明的“翻译器”。当三国文化通过“数字走廊”串联荆楚大地,当曾侯乙编钟的律动借由AI谱成现代交响,湖北文旅便实现了从“资源禀赋”到“文化生产力”的质变,这正是“建成支点”所需的文化创新内核。  

“引客入鄂”不仅要吸引人潮,更要靠科技留住人心。光谷空轨的“太空舱”设计融合5G物联网技术,让游客在云端纵览“中国光谷”的创新脉动;东湖绿道“智慧驿站”通过环境感知系统,自动调节灯光、播报生态数据;恩施大峡谷启用AI安全监测,让北美游客既能感受地质奇观,又能享受“无忧之旅”。这些创新印证了座谈会上企业的共识——科技正在重塑旅游的“微笑曲线”:前端,通过多语种智能服务平台消除入境游障碍;中端,以物联网构建“无界景区”体验;后端,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文创IP价值转化。这种全链条数字化,正是湖北将“过境游”转化为“深度游”、将“观光客”变为“文化使者”的关键。  

“新春第一会”提出擦亮“一架通达的桥”金名片,而科技赋能为这座桥注入新内涵。武汉天河机场加密国际航线的同时,“智慧口岸”实现入境游客“秒级通关”;“游湖北”国际版APP集成AR导航、语音即时翻译功能,让长江文明可触可感;荆州方特通过元宇宙技术,让游客在“楚乐之城”与屈原跨时空对话。这些创新实践,使湖北从“九省通衢”升级为“文明枢纽”——对内,文旅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测全省16个5A景区动态,实现资源统筹;对外,跨境直播让编钟文化直抵海外“Z世代”,抖音海外版上“#DiscoverHubei”话题播放量突破3亿次。当科技突破时空界限,支点便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成为文明交融的数字接口。  

湖北培育万亿级文旅产业,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座谈会上,既有企业建议开发“科技+非遗”研学产品,也有政府端出“文旅科技专项扶持计划”,更凸显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生态思维。在“中国车谷”,智能网联汽车变身移动观景平台;在宜昌三峡,水电站研学基地用数字孪生技术揭秘“大国重器”;在鄂州花湖机场,物流无人机试验场景向游客开放……这种“文旅场景反哺科技创新”的模式,正形成“科技赋能文旅—文旅反哺科创—科创升级文旅”的良性循环。

站在“新春第一会”与科技创新浪潮的交汇点,湖北文旅的进阶之路愈发清晰:这里既有武当金顶AR投影与北斗卫星的时空对话,也有光谷“星河”与长江灯火的交相辉映,更蕴含着“用文明厚度定义科技温度,以创新力度提升发展高度”的深层逻辑。当科技创新为文旅注入“硬核支撑”,当文旅场景为科技提供“应用考场”,湖北便找到了“建成支点”的密码——以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在长江之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荆楚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丁琦(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 网评团队、北湖街道)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