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大山深处,非遗博物馆开出文化繁花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0日14:1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年来,由村民自建、政府扶持的乡村博物馆,在全国各地乡村地区建设开馆。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第一家由个人投资修建的非遗特色乡村民俗博物馆——“仁和坪镇湘鄂边民俗博物馆”,在近期完成了一次华美的蝶变。

仁和坪镇湘鄂边民俗博物馆始建于2022年,位于五峰县仁和坪镇升子坪村,由乡村能人郑礼彬个人出资建设,博物馆建设之初仅有1间展馆,面积70平方米。此次,经由政府投资扩建,场馆扩展到两馆四坊,总面积150平方米,馆藏品千余件。政府扶持完善后的博物馆不仅在建筑外观上更加贴合乡村自然风貌,展区按照静态和动态,历史文化和农耕生活分区展示,给参观者带来更加引人入胜的观展体验。

广袤乡村孕育出了丰富的非遗文化,然而在工业化背景下,裹挟在城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乡村文明呈现日渐凋敝的生存状态,村庄共同体缺乏文化自信,以乡村非遗民俗博物馆为载体,守护与现代都市生活渐行渐远的乡村文化记忆,收藏、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展示传统农耕生活、保存记录乡村变迁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乡村非遗民俗博物馆在承担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神圣职责同时,也需要重塑现代乡村精神文化内核。现代化进程催生出人们过度理性,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方式,传统乡村生活互帮互助的和谐状态被打破,崇德尚教的优良民风面临威胁。以乡村非遗民俗博物馆为载体展示出的非遗文化,要以满足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赋予非遗文化新的时代内核,通过唤起村民共同的乡愁记忆,凝聚建立共同的价值认同,树立正确的精神文化导向。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实现“两山”转化路径,乡村非遗民俗博物馆同时需要承担起文化再生产,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职责。乡村非遗民俗博物馆的兴起带动了乡村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培育出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推动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力支点。当地政府应加强引导,进一步深化周边旅游热点元素,以全局视野谋划旅游线路,丰富提升地区吸引力。

扎根于乡村社会的非遗民俗博物馆虽显简陋,还只是博物馆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其已经发展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完善建立规范管理章程、有效解决村民个人管理困境,引入AI智能技术,应用实现数字化乡村博物馆,乡村非遗民俗博物馆将实现“记得住乡愁”并“系得住乡愁”。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田栀栀(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