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晚上10点,位于武汉光谷的格蓝若实验室里,“劳动者”人形机器人稳稳登上两层台阶,又从30°的斜坡上缓步而下……从平地行走,到不规则路面行走,“劳动者”每一天都在进阶。湖北坚持始终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统筹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和人才强省,滚动实施“61020”全链条攻关,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构建“71020”高校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策源动能更加强劲。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我们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能级的科技力量矩阵,是科技创新的顶梁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我们要做大做强科技力量矩阵,筑牢原始创新根基。科技创新是湖北的最大优势、金字招牌,湖北汇聚82位院士、41.5万研发人员、1121万技能人才;“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湖北实验室+525家新型研发机构”科技矩阵傲立长江,创新浪潮激荡澎湃动能,助力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只有不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才能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我们要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持续破解“卡脖子”难题中构筑“卡位”优势。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我们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推进、协同发力,全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目前,我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是高质量发展的脊梁。我们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在重点领域聚势突破、布局抢滩,以领域全覆盖、动能全激活、生态全贯通,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能驱动”跃迁。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串珠成链、集链成群,更加注重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更加需要推动产业从“点的突破”到“链的协同”再到“群的跃升”。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一些新兴特色产业集群往往具有极强的成长性、先进性、带动性,我们要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出补链强链;瞄准世界级、争创国家级、壮大区域级,做大做强现代产业集群;完善“链长+链主+链创”工作机制,做实“链长”协调职能,突出“链主”主导地位,强化“链创”服务能力,打造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促进产业聚链成群。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能够使科学技术更好对接市场需求,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犹如DNA双螺旋结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仅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也是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手段。我们要始终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蓄势赋能。要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突出企业“出题”、科学家“答题”,充分发挥企业主导和引领作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强新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带动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能力,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为加快高质量转型发展塑造新优势、增添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互为牵引、互促共进。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持续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让中国经济的航船破浪前行。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长青(荆门市沙洋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