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州市鄂城区的长港河畔,一尾银鳞闪烁的武昌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珠折射出千年历史的粼粼波光。
武昌鱼,是鄂城最生动的文化符号。
这尾被文人墨客吟咏的河鲜,肉质细嫩,满口鲜香。三国时期孙权在此建都,武昌鱼便成为帝王宴席的珍馐;苏轼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让这尾鱼跃入诗词长河。毛泽东诗词吟咏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豪情将这道湖北名物推向了舌尖的巅峰。此刻,长江浪尖上的鄂城,以鱼之姿、鹏之志,在潮头跃出属于自己的抛物线。
长港河作为武昌鱼的故乡,一度面临生态退化之痛。三十年前鄂城江岸的夜晚,是被高炉铁水染红的。炼钢工人额头的汗珠里,闪烁着“鄂钢”烟囱喷吐的星火,那是一个时代粗粝而炽热的呼吸。
而今,长港镇小流域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以“生态修复+产业升级”的EOD模式,让河流重焕生机,内源污染治理、智慧水务平台建设与武昌鱼产业示范园同步推进,昔日的“脏乱差”化作“水清鱼跃”的生态廊道;鄂钢公司在生态转型中涅槃为湿地公园,岳石洪村从矿坑废墟里重生为山水田园,峒山村的数字化大棚正将农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一湾水,映照出鄂城从工业钢城到生态港城的转型智慧,武昌鱼的鳃里不再有工业铁锈味,而是浸润着梁子湖水的清甜。这座城完成了最诗意的辩证:钢铁淬炼的筋骨,亦可托举绿水青山的轻盈。
12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留下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嘱托已化作浸润江水的诗行。所谓“诗画乡愁”,不过是鄂城用生态针脚,将记忆与未来缝成的一袭水墨长卷——既留得住离人的旧梦,也载得动远客的新舟。
曾经的钢铁重镇,以花湖机场擎起“国际航空物流枢纽”的雄心。这背后,是“敢闯敢试”的城市基因:从1983年全省首个省级开发区落地,到全数字PET等“硬核科技”突破;从“两条半路”的窘迫到如今年3万余架次航班织就天网。当夕阳漫过万亩虾稻基地,无人机群在晚霞中列队成鱼形光影,这种“城中有乡韵、乡里有城芯”的辩证法,恰是新型城镇化的鄂城注解。
这座千年古城正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智慧证明——真正的破圈从不需要撕掉旧标签,而是像鱼鳞般将历史积淀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反光面,清波里的鱼影,就是最动人的发展曲线。
武昌鱼的终极智慧不在于对抗激流,而在于将每朵浪花转化为向上的势能——既溯游千年水脉,又心向万里星河。暮色漫过观音阁,如定江神针般屹立中流,此刻的鄂城恰似阁前那尾永不低头的武昌鱼,游弋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鳞片折射出青铜时代的辉光与数字洪流的璀璨。当浪花在鳃间化作云梯,这座城便懂得如何用千年文脉托举星辰,让奔涌的江河成为校准时空的经纬。此刻江心月涌,武昌鱼正以跃动的弧线丈量天地,而鄂城的故事永远在波峰与浪谷之间书写着新的弧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彭静舟(三峡旅游集团、鄂城区首届网评大赛特邀嘉宾)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