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风拂过神州大地,惊蛰的雷声唤醒沉睡的泥土。当第47个植树节携着春意翩然而至,新时代的青年干部们正以青春为锄,以理想为种,在基层沃土中深耕细作。那些破土而出的不仅是绿意盎然的树苗,更是一个个跃动的赤子之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图里舒展着生命的年轮。
根系深扎的信仰之树,总能在时光长河中刻下永恒的印记。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陈列着方志敏狱中手稿《可爱的中国》,泛黄的纸页上依然跳跃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炽热字句;夏明翰烈士就义前写下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至今仍在湘江之畔回响。这种信仰的传承,在当代青年干部身上焕发新机:航天报国的“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他们在戈壁深处调试设备时,总会在工装口袋里揣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驻村时,办公桌上始终摆着父亲送的《共产党宣言》,她说每次翻开都能触摸到信仰的温度。就像秦岭深处的华山松,任凭狂风骤雨,依然保持着向阳而生的姿态,新时代青年干部正以理论武装为根脉,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养分,让理想信念如同千年柏树般苍翠常青。
俯身低垂的为民之姿,往往能触摸到大地的脉搏。在福建政和县,廖俊波留下的“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工作法仍在延续,他生前推动的55个脱贫项目至今仍在滋养着23万百姓;在湖南十八洞村,青年扶贫干部石登高带领村民发展苗绣产业时,独创“火塘夜话”工作法,围着篝火收集的187条建议,最终化作苗寨屋檐下晾晒的彩色丝线。这种接地气的智慧,如同江南水乡的垂柳,柔软枝条浸润着民生甘霖。浙江安吉余村的“两山议事亭”里,90后村支书汪玉成定期举办“板凳课堂”,用方言解读政策时,总不忘把《之江新语》里的金句转化成农谚;在四川凉山“悬崖村”,青年干部帕查有格带领村民搬迁时,特意保留老屋的土墙作为“乡愁博物馆”,他说:“为民服务不是搬空过去,而是让记忆与未来共生。”
挺拔昂扬的奋斗之姿,终将在岁月里刻下挺拔的年轮。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用36年在绝壁上凿出9400米“生命渠”,如今他的徒弟、80后村主任徐洪波正带着无人机测绘新灌区;重庆巫山下庄村,毛相林带领村民在悬崖上啃出8公里“天路”后,新一代“筑路人”彭淦已开始用北斗系统规划穿山隧道。这种奋斗的接力,如同塞罕坝林场三代人种下的百万亩人工林,从“一棵松”到“一片海”,青年干部们正在续写新的绿色传奇。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工程师林鸣带领平均年龄28岁的技术团队,在伶仃洋上创造了“深海穿针”的奇迹;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里,“90后”建筑师杨保军团队将《考工记》中的营造智慧注入“未来之城”的设计蓝图。这些青春的身影,正以白杨树的姿态在新时代挺立。
当春日的暖阳洒向江南塞北,那些深扎的根系已在地下交织成网,俯垂的枝条正酝酿着鹅黄新绿,挺拔的树干默默编织着年轮。党的二十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上,每一个坐标都闪耀着青春的光芒。青年干部们如同三月的植树者,在躬身为民中培厚宗旨意识的土壤,在攻坚克难中浇灌担当精神的活水,在理论学习中施撒理想信念的养料。待到金秋时节,这些用心血浇灌的树苗必将长成栋梁之材,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连缀成支撑民族复兴的广袤森林。那时,每一片绿叶都会讲述一个关于初心与奋斗的中国故事,每一圈年轮都将镌刻下青春与时代的深情对话。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 向昕怡(宜昌市远安县河口乡人民政府)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