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武汉,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凭借自身大江大湖的独特优势,以水为笔,奋力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水资源不仅是武汉的灵魂,更是城市发展的命脉,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武汉始终将水资源保护置于关键位置,全力守护这一方绿水青山。
困局突围,从“水忧”到“水优”的治理革命。曾经,洪水肆虐、水质恶化、生态退化等“水忧”问题长期困扰着武汉。但武汉积极探索,通过一系列系统性治理举措,成功实现了从“水忧”到“水优”的华丽转身。近年来,武汉果断拆除160个非法码头,精心修复23公里“伤痕岸线”,并建成11个江滩公园。其中,汉口江滩通过“滩地修复+文化植入”的创新模式,不仅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还带动周边商业体租金上涨40%,完美实现从“防汛屏障”到“城市会客厅”的蝶变,成为了武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在城区,武汉大力推进海绵工程改造,打造“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生态滞蓄”三级系统,让75%的降雨能够就地消纳,有效改善了城市的水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愈发鲜明。
水资源的价值觉醒,不仅体现在生态功能的恢复上,更在于将其转化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动能。武汉积极推动从“治水”到“活水”的转型,探索出了水资源经济转化的多元路径。东湖101公里绿道串联起12个文创园区,年均举办马拉松、水上艺术节等活动150场,周边民宿均价突破800元/晚,2023年文旅综合收入达58亿元,较治理前增长12倍。这不仅是对绿水青山的守护,更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成功范例。依托5G+AR技术打造的“长江万里图”光影秀,吸引夜间客流超300万人次,拉动餐饮、游轮消费超20亿元,点亮了武汉“夜经济”的新名片,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制度创新,水资源保护的武汉智慧。武汉通过系统性、市场化和科技赋能的制度设计,实现了从“被动治水”到“主动护水”的深刻转变。《武汉市湖泊保护“蓝线”管理办法》划定166个湖泊保护范围,实行“占补平衡”制度,每占用1平方米水域须修复2平方米湿地,该法规实施后,年均消失湖泊数从2个降至零,为保护绿水青山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湖北碳交中心挂牌全国首单湿地碳汇,沉湖湿地10年碳汇收益权融资5亿元,用于建设智慧监测系统,推动了生态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汉江流域开展农业用水权交易,节水农户可将结余水量以0.8元/吨出售给工业企业,促使农业滴灌覆盖率从35%提升至62%,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全球启示,水治理的中国方案。2023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发布《武汉宣言》,倡议将“城市湿地保护”纳入可持续发展目标。汉口江滩的芦苇摇曳与东湖的碧波荡漾,重新诠释了人类与水的共生哲学。武汉的水治理实践以创新性、可持续性为核心,融合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多重目标,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不仅为中国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也为全球滨水城市和流域治理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方案”。
当长江江豚在武汉江段重现身影,当东湖绿道成为市民的“第二客厅”,武汉用实际行动证明:水资源保护并非发展的阻碍,而是城市跃升的强大推进器。这座以水为魂的城市,正在新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上善若水”篇章——以系统治理破解发展难题,用制度创新激活生态价值,让每一滴水都流淌着绿色发展的智慧。武汉的水治理实践,不仅守护了一江清水,更铸就了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画卷,让绿水青山的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熠熠生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彭劲松(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