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以科创为笔,绘制中部崛起壮丽风景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4日11:33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年是打赢“十四五”收官之战,打好“十五五”坚实基础的关键之年,在今年,长江之畔的千年商埠武汉正以科创为笔,在新时代蓝图上书写从“九省通衢”到“创新枢纽”的结构性转变,绘制中部崛起壮丽风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光谷速度”到“车谷智造”,武汉用科创为发力点攻下全国创新高地,以“中间技术市场”破题“达尔文死海”,让产学研融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鲜活样本。

科创支点,重点要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若将中部崛起比作一盘大棋,东湖科学城便是武汉落下的“关键一子”。这座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科学城,不仅是武汉争创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硬核载体”,更承载着“7997”科创平台布局的雄心——7大湖北实验室、9大科学装置、9大创新中心、7大重点板块。在这里,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大国重器”日夜运转,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与锐科激光等企业共建“产业科学家”培养机制,让实验室的“冷板凳”与市场的“热需求”无缝对接。

成果转化,核心是以中间技术市场破解“死亡之海”。科技成果与实际可投产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常被比作凶险的“达尔文死海”。武汉的破局之道是通过收储转卖受挫科技成果打造“中间技术市场”摆渡船,这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徐旭东提出的主要观点。曾有许多案例说明一旦飞跃“达尔文死海”,科创成果就会迅速流入市场产生实打实的收益:华科三维金属3D打印项目曾因中试风险险些搁浅,最终通过“中试保险+政策兜底”跨越鸿沟应用于航天三号火箭发动机;中欧班列运来的德国铝合金轻量化专利,经本土企业二次研发化身新能源汽车“减重神器”,带动产业链产值跃升。由政府搭建风险共担平台,许向市场配置技术要素资源,让技术“半成品”找到接棒者,这是使科研成果进入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不二法门。

产学研融合,关键在于从“单兵突进”到“集团作战”。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当下武汉科创发展的最新要求。汉江国家实验室中高校教授与企业家共组攻关团队,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技术从论文到量产仅用18个月;武创院以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揭榜挂帅”机制,让国产数据库、智能汽车AI芯片等“卡脖子”技术接连突破。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使创新要素最终托起成果转化的果实。

行至当下,武汉的科创答卷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这座城市的内生的“创新韧性”,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战略定力与“拼力气、抢进度、实在干‌”的战术敏捷,用科创支点撬动中部崛起的战略使命,应答民族对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期待。当长江大桥的钢梁与光谷量子隧道的激光交相辉映,这座城市的创新脉搏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振同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徐颖(武汉市青山区“青评调”网评团队,青山区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