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避免对AI的过度依赖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7日17:35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当下,人工智能发展如日中天,“DeepSeek”等AI工具迅速火爆出圈。在一些高校中,许多学生已对AI工具爱不释手,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黄亚婷团队对国内20多所高校的3800多名本科生、4200多名硕博群体使用AI工具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学生不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AI代写论文”,形成了过度依赖。这种不当使用AI工具的现象,需要引起多方关注。

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眼下,各个领域都在呼吁建议,将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内容,需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笔者认为,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让学生从小树立“人工智能只是工具”的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应当教育学生清楚地认识AI技术的局限性,加强基础学科的培养与学习,拓展阅读范围,避免过度依赖于现成的AI工具。

明确人工智能工具使用范围。人工智能的写作技术日益成熟,成为各界工作人员的得力助手,“合理使用AI工具也是学生能力的体现。”安徽大学王晓教授提出,“但同时也要注意使用范围,且要经过指导老师的同意,确保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对于AI生成的部分文字,要有标注。”因此对于论文考核,高校应当及时修改相关规定,明确好“DeepSeek”等工具的使用范围。复旦大学就规定在指导老师的同意下允许使用AI进行文献检索、代码调试和统计分析等辅助性工作,让学生享受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避免过度依赖。

加强AI论文反向识别的检测研究。近日国内某高校大一年级的英语课后作业,老师利用AI检测工具,将利用AI工具直接生成的作文全部判了零分,给那些AI工具的不当使用者上了深刻的一课。为进一步杜绝“AI”论文造假、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和更新的同时,也要加强人才培育,及时更新反识别技术。相关部门可以出台合理奖补政策,同时加大资源投入,为学校或专利团队提供资金以及技术支持,同时不断改进创新,保障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合理应用。

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既为当下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但是AI的属性仍然是辅助与赋能的工具。作为高校,不仅要考虑如何防范“AI论文”“AI数据”造假等情况出现,还要深度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适应力的人才。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秦森淼(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