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民富诗篇”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9日09:05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春潮涌动,万物竞发。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让农民群众挑上致富的‘金扁担’”。

乡村的生机,源于对一方水土的深情凝视。全国人大代表黄桥姐分享的江英村旱地西洋菜产业,正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动注脚,当地以山水为笔,依托独特自然生态禀赋,将原本闲置的土地转化为“绿色银行”,绘就产业“特色画卷”。这告诉我们,发展乡村产业,要因地制宜,有什么资源就发展什么,打好“特色牌”,实现错位发展,方能避免“千村一面”。无论是湘西十八洞村的苗绣与茶叶融合,还是醴陵陶瓷的釉下彩技艺传承,每个村庄都能找到独特的产业坐标。唯有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才能让乡村产业既根植乡土,又跳出窠臼。

富民产业若想行稳致远,需以“链”为脉,以“群”为基。江门陈皮产业的崛起,便是链式发展的典范,当地从种植到加工,从仓储到文旅,全产业链产值三年翻番至695.5亿元,带动6万农户增收。发展乡村富民产业,需要坚持链式思维、集群发展,从农业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突破,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延伸产业链条,让土特产从“原字号”迈向“精字号”。同时,放大集群效应,更需品牌赋能,既要借力电商直播“云端卖货”,也要构建“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让优质农产品跳出地域局限,走向全国餐桌,实现从“论斤卖”到“论克卖”的价值飞跃。

富民产业的终极目标,是让农民口袋“鼓起来”、生活“美起来”,让产业红利滴灌至田间地头。清远江英村旱地西洋菜产业不仅创造就业岗位,更通过“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机制,让村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只有将农民嵌入产业链、价值链,才能激活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湘西绣娘“春秋采茶、夏冬刺绣”的复合增收模式,将传统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青岛徐村通过“共富公司”整合资源,发展民宿与文旅,年利润80万元反哺村集体,这些探索实践说明发展富民产业不是“施舍式输血”,而是“造血式共赢”,需要创新机制,通过土地入股、技能培训、订单农业等形式,让农民成为产业链的参与者、受益者,实现联农共富。

从江浙的“千万工程”经验,到齐鲁大地的“金扁担”实践,无不彰显一个共识:产业兴,则乡村兴;民富足,则国家强。唯以山水为卷、以奋斗为笔,书写更多“土里生金”的传奇,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孕育幸福的沃土,让每一位农民都成为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鑫(宜都市“两江潮”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