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加快“好房子”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9日10:2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好房子”的要求,强调要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推动房地产行业向高质量、新科技、好服务方向发展。从老旧小区改造到低效用地再开发,从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到智慧社区建设,一场以“人”为核心的住房革命正悄然重塑中国城市的发展脉络。这场变革不仅是对“投资于人”的有效回应,更蕴含着在存量焕新中激活经济新引擎和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深层逻辑。

“好房子”的群众需求是有一定时代背景的。大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乡共有6亿栋房屋,而人口数量为14亿,大约4.9亿户家庭,也就是说购房需求减少和存量住房过剩导致供需关系失衡。房地产市场已从曾经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还存在当下年轻人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房住不炒”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口老龄化对新型住房的需求等等因素,均导致房子的住宅属性得以回归。因此,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已由“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也就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加快好房建设呢?

加快绿色转型,让“钢筋水泥”转变为“低碳细胞”。“好房子”的本质是围绕着绿色低碳做文章。加入了石墨聚苯板隔热材料、高效热回收新风系统等环保“黑科技”的丽天湖畔小区是湖北省首个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住宅小区,不仅降低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又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这些“微更新”背后,是绿色建筑标准的全面升级。与此类似的,“城市丛林”中法生态城文化体育中心、三星级绿色建筑汉阳市政建筑大厦、全国首个“双碳”产业楼宇的中碳登大厦等等,均彰显着湖北践行绿色建筑转型之路的信心与决心。

实现存量焕新,探索土地再生的“破局之道”。建房的前提是盘活存量土地。作为43个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之一的武汉,正在以城中村改造、“工业上楼”、打造重点功能区等举措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协同升级并举。四美塘铁路遗址文化公园、汉阳造等,通过工业遗产保护与混合功能开发变“废”为宝,在最大限度保留城市记忆同时,也作为文化窗口对外展示着武汉城市形象。这些“向存量要空间”的大胆实践,通过产权置换,“收调供”等政策工具,让低效用地转化为托育、养老、文体等民生服务载体,既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又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强化政策协同,打通“好房子”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好房建设需要突破资金、技术、机制的多重瓶颈,这无疑需要政策引领。湖北省印发的《推进高品质住宅建设的工作方案》,根据“绿色、智慧、舒适、愉悦”的宜居湖北发展理念和建设标准,为高品质住宅分两级,为好房子定义技术标准;北京创新“更新+保障”模式,允许开发商将15%的更新面积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并给予容积率奖励;截至2024年底,武汉市通过资金引入、道路硬化、电梯加装等方式,累计完成千余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超百万人。这种“政策工具箱”的组合发力,不仅打通“好房子”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释放出智能安防、远程医疗等新消费场景。

“民安居,鱼与水同乐;民乐业,国与家共存。”当老旧小区装上电梯后飘出饭菜香,当工业遗址重生为青年创客社区,当智慧物业系统让独居老人安心养老,这些“好房子”的缩影,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未来的城市竞争,必将是“以人为尺度”的软实力比拼,而“好房子”所承载的,正是这种高质量发展的温度与厚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志斌(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武汉市武昌区华中金融城管委会)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