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农田装上“智慧大脑”,引领智慧农业变革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9日13:54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随着天气转暖,我国各地春耕春管一片热闹。北斗导航的播种机在新疆和田划出笔直的轨迹,四川青神的农民在手机上轻松预约农机服务,山东诸城的万亩麦田通过手机操控实现智能灌溉……这一幕幕充满科技感的春耕图景,正是中国农业拥抱新质生产力、加速现代化转型的生动缩影。在“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战略指引下,这场由技术创新驱动的农业变革,不仅改写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更在广袤乡村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政策赋能,构建智慧农业新生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重点工作,农业农村部联合财政部投入120亿元专项资金,在全国布局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如黑龙江农垦集团建成国内首个“5G+北斗”智慧农场群,实现农机协同作业效率提升40%。在四川青神,智慧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农机调度、农资配送等数据资源,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指尖春耕”。这种“政府搭台、技术赋能、主体参与”的创新模式,正是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的鲜活注脚。数据显示,全国已建成100个数字农业试点县,北斗智能农机装备突破60万台套,政策牵引下的农业数字化转型正从“盆景”变成“风景”。

技术破题,解锁粮食安全新密码。当春耕遇上高科技,田野间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在新疆和田的高标准农田,北斗导航播种机实现直线和等距精播,种子出苗率和土地利用率提高;山东诸城的智能灌溉系统让万亩麦田“喝水”更快捷,轻点手机即可实现;华南地区的工厂化育秧中心,通过恒温恒湿控制使出苗率稳定在95%以上;广东建设的“鱼塘云”管理系统,通过水质传感器和AI投喂算法,使加州鲈养殖周期缩短。这些硬核科技的应用,不仅破解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让“藏粮于技”战略落地生根。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科技已成为端牢中国饭碗的“关键变量”。

机制创新,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注入,催生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在浙江嘉兴,“农业大脑” 数字平台首创 “数据共享联盟” 机制,将分散的万户农户土地数据接入系统,通过 AI 算法生成个性化种植方案。浙江嘉兴智能助手“农小二”以“1+2+N”智能服务体系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所打造的为农服务智能助手,通过大数据+AI技术让农户手机变身“田间百宝箱”,同时,嘉兴也将加大对数字农业工厂和未来农场建设的支持力度,持续深化“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技术模式,加速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应用。这种“技术+机制”的双轮驱动,提升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统计显示,应用智慧农业技术的示范区,粮食亩均增产8%~10%,农民人均增收逾2000元,现代农业的“共富效应”日益显现。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人扛牛拉”到“机器代人”,中国农业的这场“智慧革命”,既是应对百年变局的战略选择,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当北斗卫星照亮田间地头,当大数据激活沉睡土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春耕方式的转型升级,更是一个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坚定步伐。在这片承载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新质生产力正书写着“中国饭碗”的新时代答卷,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东海(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