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万象“耕”新,田野满满“科技范”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19日20:0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春分将至,万物竞发。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一幅幅“科技春耕图”正以惊人的速度铺展。无人机盘旋于麦田喷洒药剂,智能监测仪将土壤数据实时传至“云端”,育秧流水线以每小时千盘的效率播撒希望……这场从“靠天吃饭”到“靠数耕耘”的变革,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效率革命,更是中国迈向农业强国的铿锵足音。

从“经验种地”到“数据种地”,农民有了新农具 。传统春耕,农民凭经验看天、摸土、估肥,而如今,一块屏幕、一部手机、一组传感器,正成为新农人的“标配”。在河南安阳内黄县的高标准农田里,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实时分析不同深度的湿度与微量元素,农技专家依据数据为弱苗田“开药方”,让小麦壮苗率超90%。山东济南的麦田中,水肥一体化智慧滴灌系统让农户轻点手机即可完成精准灌溉,节水70%、节肥20%,成本仅需每亩10元。

这些变化背后,是农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如山东济南起步区打造的万亩智慧农田示范区,500余套物联网设备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作物长势、气象变化、病虫害预警等数据实时回传,人工成本直降90%。农民感慨:“过去跟着感觉走,现在盯着数据干。”科技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转化为“指尖轻触”的从容。

从“人扛牛耕”到“机器换人”,田野拥抱智慧农机 。春耕时节,田间地头最忙碌的不再是弯腰劳作的农民,而是轰鸣的智能农机。在江西湖口县的育秧中心,全自动流水线完成铺盘、播种、覆土等工序,育秧效率提升30%,暗室催芽技术让发芽率达98%;浙江衢州的自动化育秧流水线每小时播种1000盘,带动5万亩稻田实现亩产提升5%。安徽太和县的麦田里,植保无人机一天作业700亩,效率是人工的10倍以上。

更令人振奋的是,农业机械正从“单一功能”向“系统智能”升级。在河北保定望都县,智慧农业管理平台整合气象、苗情、墒情等数据,自动生成灌溉、施肥方案,推动春管全流程智能化;四川宜宾的立体循环智能育秧苗床,通过精准调控光温水气,让秧苗生长周期缩短20%。这些“黑科技”不仅解放了劳动力,更让农业生产跳出“粗放低效”的窠臼,迈向标准化、精准化。

从“单打独斗”到“社会化服务”,小农户衔接大市场。科技创新不仅改变生产方式,更重塑农业服务体系。在江西新余,农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农机调度、作业质量分析一体化,破解“有机无田、有田无机”的矛盾;山东巨野县为农服务中心储备1300吨农资、配备25架无人机,为农户提供从播种到收割的“全托管”服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田管家”模式——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公司,由职业经理人统筹管理,既保租金又享分红,推动农业走向规模化、集约化。

这种“科技+服务”的模式,让分散的小农户与现代化大生产有效衔接。例如湖口县育秧中心以订单模式为农户定制秧苗,并延伸至机插、烘干等环节,带动3万方基质销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蓬勃发展,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润滑剂”,让科技红利惠及更多普通农户。

科技“种子”播撒乡村振兴“未来田”。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为这场田野革命注入政策动能。从黄河流域的智慧农田到江南水乡的工厂化育秧,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中国农业正在完成一场历史性跨越。  然而,科技赋能农业绝非一蹴而就。当前,仍需破解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让更多农民用得起、用得好智能设备;需加强农村数字基建,避免“数据鸿沟”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更需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人,让科技真正扎根泥土。

春耕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的浪潮奔腾不息。当每一株秧苗都拥有“数字档案”,当每一块农田都装上“智慧大脑”,中国农业必将以更坚实的步伐,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卢家勇(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