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之际,“赏花热”正以破竹之势席卷神州大地,成为撬动文旅消费的重要支点。在各地竞相打造“花海”景观的热潮中,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单纯依靠门票收入的初级模式仅是赏花经济的起点,唯有通过文商旅深度融合重构产业链条,创新消费场景,方能将"刹那芳华"转化为持续发展的经济动能。
作为体验经济的典型形态,赏花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以“花+”模式激活文化基因、商业潜能与旅游资源的三重共振。武汉市江汉区“樱花艺术季·风雅西北湖”的实践颇具启示,通过樱花林景观与非遗汉绣、植物染等文化体验的有机融合,辅以“樱花讲堂”“樱乐会”等特色活动,再联动万松园美食街“樱花吃虾季”形成消费闭环,成功将传统赏花场景升级为“文化浸润+美学体验+商业消费”的复合空间。这种创新实践有效破解了“走马观花”的困境,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3.2倍,周边商户营收增长47%,生动诠释了“流量变现”向“留量深耕”的转型路径。
然而当前赏花经济繁荣背后,同质化隐忧日益凸显。不少景区陷入“造景思维”窠臼,简单复制“集市+快闪”的运营模板,导致各地“樱花节”“桃花节”渐成千人一面的景观拼盘。更有甚者将文化元素生硬嫁接,使非遗展示沦为拍照背景墙,汉服体验变成换装游戏,看似热闹的节庆活动实则透支了文化内涵。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深挖地域文化基因,如南京将梅花与六朝古都文脉相融合,洛阳让牡丹与盛唐气象相辉映,真正实现“一城一花一故事”的差异化发展。
花期局限性的突破更考验产业创新能力。湖北枣阳的玫瑰深加工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将鲜花转化为精油、保健品等12类产品;武汉园博园开发的“花谢归圃”循环租赁模式,通过盆栽花卉的定向培育与回收利用,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更创造出“春花秋实”的四季经济。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当传统农业与现代加工、创意设计、循环经济深度融合,就能打破“春开秋谢”的自然周期,构建起“月月有花事,时时可生金”的产业生态。
激活赏花经济的长尾效应,本质是以系统思维重构产业生态。政府部门需统筹规划花卉种植、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旅游服务等全产业链条,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农业打底、文化铸魂、商业赋能”的融合业态。当樱花可入文创、玫瑰可作食材、油菜花田变身研学基地,当每朵鲜花都能串联起数十个细分产业,赏花经济才能真正跳出"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转化为激活区域经济、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持久动能,实现从“刹那芳华”到“四季常青”的质变跃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雨欣(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