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中医药事业迎来了从传统经验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性机遇。这一政策不仅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顶层设计,更以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为突破口,为千年国粹注入新质生产力,使其在服务民生、推动经济、弘扬文化中展现更大作为。
中医药的生命力源于对传统精华的坚守。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到《本草纲目》的药物图谱,从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到“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中医药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延续,更是文化基因的延续。《意见》将“加大中药资源保护力度”列为首要任务,提出修订《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建立中药资源数据库,实施珍稀药材“仿生栽培”“生物合成”技术攻关。这一系列举措,既是对生态红线的坚守,更是对中医药本源的守护。以川贝母为例,其野生资源濒临枯竭,但通过仿野生种植技术,四川阿坝州实现了川贝母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云南白药运用现代科技解析“国家保密配方”,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实现了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管控。这些实践印证: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中医药”深度融合。质量是中医药的立业之本。针对中药材市场长期存在的“伪、劣、贵”问题,《意见》构建了“种质保护——生态种植——规范加工——标准制定”全链条管控体系。例如,建立中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实现“从田间到病房”的全程追溯;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确保药材来源可查、质量可控。在产业端,片仔癀通过GAP认证基地实现原料标准化种植,同仁堂建立“炮制技艺非遗工坊”传承古法工艺,天士力丹参滴丸通过欧盟药典认证进入国际市场。这些案例彰显:唯有以质量为核心,才能打造“中国药”的国际品牌,让百姓“放心用中药、用上好中药”。
中医药的价值不仅在于治病,更在于融入生活、服务民生。《意见》提出“推动中医药文化加快从内容供给向产品供给转化”,催生了“中医药+”新业态:陈皮肉桂苹果酥、罗汉果咖啡等药食同源产品成为消费新宠,智能艾灸机器人、中医AI诊疗系统走进社区。这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创新,既提升了群众的健康获得感,也为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在政策层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向中医药倾斜,基层中医馆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治被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十四五”中医药人才发展规划》,到2025年,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的目标是达到0.62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医药从“可选”到“必选”的角色转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医药正以文化为媒、科技为翼走向世界。《意见》提出“完善中医药国际合作机制”,支持中药企业获取国际认证,推动中医药标准成为“世界语言”。目前,我国已在海外建设30个中医药中心,针灸被纳入美国医保体系评估阶段,连花清瘟在30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上市。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医药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这把钥匙,不仅要守护好民族健康,更要为解决人类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唯有守正创新、久久为功,才能让中医药这一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金山(湖北宜昌)
责编:陈頔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