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用爱凝聚科技人才“璀璨群星”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5日09:58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方案》,提出用3至5年时间,培养引进10名战略科学家、10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卓越工程师、100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是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我们应以此行动为契机,用信任、耐心与合力凝聚科技人才的 “璀璨群星”,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多一些“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任。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推动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到“海水稻”在盐碱地绽放新生;从5G通信技术引领全球,到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横空出世,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卓越贡献。要主动“搭台子”,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布局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如湖北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让科技人才在前沿探索中大展身手。要大胆“给位子”,推动形成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让科技人才担任重要科研岗位,领衔承担重大研究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在人力调用、经费支配、资源调配、技术路线决定上给予充分信任,让科技人才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多一些“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钱学森冲破阻力回国,投身航天事业,历经多年艰苦奋斗,才有了“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致力于深地探测研究,用生命诠释了科技报国的信念。人才成长非一日之功,科技创新岂能一蹴而就。推动人才与科技发展,需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要革新人才评价模式。坚决打破“四唯”倾向与“帽子思维”的思想桎梏,构建起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核心价值导向的科学人才评价体系。积极拓宽评价渠道,广泛吸纳市场评价的敏锐视角、同行评议的专业见解和社会评价的多元声音,依据岗位特点、专业特色以及研究性质等要素,进行细致的分类评价指标设置,杜绝单一标准衡量所有人才的不合理现象,确保评价结果精准反映科研工作特性与人才真实能力。要着力优化科研管理机制。科学规划考核周期,合理降低考核频次,避免频繁考核干扰科研节奏。建立健全容错免责机制,为科研探索营造宽松环境,打消人才创新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科研早期的帮扶资助力度,构建长期稳定的科研项目支持与经费保障机制,激励科技人才心无旁骛地投身于重大原创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学研究,在日积月累中实现质的飞跃,达成重大突破。

多一些“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合力。“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深圳出台政策为科技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助力他们安家落户;杭州设立科技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人才给予重奖;南京推出“紫金山英才卡”,为科技人才提供医疗、子女入学等全方位便捷服务。这些城市的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充分表明全方位呵护科技人才,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是激发其创新活力的关键密码。一方面,建立健全“一对一”精准服务联络制度,与科技人才保持紧密沟通,加强情感交流,让人才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增强对湖北这片土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强化奖励激励机制,大幅提高科技人才薪酬待遇,深度完善创新成果与科研收益分配相衔接的激励模式。在定岗进编、职称选聘、学术评比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用心用情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父母养老等“关键小事”,为人才营造安心工作、舒心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工作,把时代赋予的“大有可为”机遇转化为个人“奋发作为”的生动实践,为科技进步贡献磅礴力量。

科技人才是湖北高质量发展最为宝贵的财富,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让我们以“十百千万”行动为全新起点,以信任为基石,搭建起科技人才追逐梦想的金色舞台;以耐心为羽翼,陪伴他们翱翔在创新的浩渺长空;以合力为风帆,为他们撑起一片温暖而广阔的天空。在湖北这片充满希望与活力的荆楚大地上,科技人才的“璀璨群星”必将汇聚成推动时代滚滚前行的磅礴伟力,书写出更加波澜壮阔、辉煌灿烂的崭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楠(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