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弄潮儿向涛头立,科技创新的中国答卷》,文章深刻指出:“创新从来不是空中楼阁,最终都要落到‘人’上。这是‘投资于人’的内在逻辑。”这一论断揭示了科技创新的核心要义——人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根本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使我们国家能够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弄潮儿的角色。”其中的关键在于精准“投资于人”,将资源高效配置到人才发展的关键环节,挖掘出真正的、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人才给予投资支持,避免“撒胡椒面”式的粗放投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在于树立“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的人才评价导向,为创新人才的成长与涌现提供制度保障。
“破四唯”的核心在于打破单一化评价的“紧箍咒”,破除传统人才评价体系中阻碍人才活力释放的制度性障碍。过度强调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容易使科研人员陷入“为发论文而科研”的困境,偏离了科研服务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初衷;而过度重视职称和奖项,则可能导致创新人才将大量精力耗费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竞争中,形成重理论轻实践、重标准化轻非标化、重资质资历轻能力贡献的畸形导向,最终让人才苦不堪言。此外,尽管学历是许多单位人才选拔的“敲门砖”,但高学历并不等同于高能力。以高中学历的快递小哥李庆恒为例,凭借在浙江省第三届快递职业技能大赛中的突出表现,他被认定为杭州市D类高层次人才。这一案例虽非科技创新领域,却生动证明了在人才评价中,实际能力与贡献远比一纸学历更具价值。
当然,“破四唯”只是手段,要能真正找到值得投资的人才,“立新标”才是真正的目的,新时代的人才评价体系,需要以多元化为导向,以创新为核心,以实际贡献为标尺。
坚持人才评价的“分类导向”,科技创新人才中包含众多类别,存在以专业分野形成的理工农医类人才,还有因从事领域差异造成的基础研究型人才、应用研究型人才、技术转化人才、技术支撑人才等。这种多样性决定了人才评价不能“一刀切”,而应根据不同类别人才的特点和贡献,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真正实现“干什么评什么”“干得好评得好”,让每一类人才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脱颖而出。
坚持人才评价的“贡献导向”,评判是否为真正的创新人才,关键在于以“实绩”和“贡献”论英雄,只要对区域经济社会以及科技发展有贡献的都是人才,如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的房震,带领团队成功研究出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正是基于这一重大贡献,房震在刚刚评上副高职称几个月后,便通过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破格晋升为正高职称,这一案例生动诠释了“贡献导向”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为更多真正的创新人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
坚持人才评价的“市场导向”,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最终应由市场和社会来检验,而这则需要引进企业、专业中介组织、同行专家、行业协会等多元市场评价主体,让政府选人转换为市场选人、产业和企业选人,同时还要充分赋予用人单位评价自主权,解决人才使用和评价脱节问题。以2024年“武汉英才”计划培育支持专项为例,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评价中,武汉协和医院等多家顶尖医疗机构被赋予充分的评价自主权。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人才评价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也为用人单位精准识别、使用和投资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破立并举”中精准投资人才,不仅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从打破“四唯”桎梏到构建“分类导向”“贡献导向”“市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中国正以系统性思维重塑人才生态,为创新人才的成长与涌现提供制度保障。这一改革不仅让每一类人才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竞相奔腾,更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未来,随着人才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必将以更加精准、开放、包容、科学的姿态,加大对“人”的投资力度,并且在全球创新竞争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金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