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种子的重量 文明的刻度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6日09:0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2025年3月,海南三亚的春光里,一场关乎中国农业未来的思想激荡正在上演。以“中国种业振兴·南繁硅谷崛起”为主题的种子大会,不仅集中展示了智能育种、基因编辑等“黑科技”,更折射出中国农业从“经验耕作”向“智慧革命”转型的深层逻辑。这场大会恰似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科学技术突破如何重塑农业根基,开放生态怎样激活创新动能,中国智慧又将如何引领全球种业变革。

解码基因密码,从“经验育种”到“智能革命”。种子被称为农业“芯片”,而智能技术的注入让这颗“芯片”加速迭代。在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提出的“育种5.0时代”引发热议,通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作物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变化,动态调整株型以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真正实现“增产增质、减投减损”的目标。中国农科院李慧慧团队开发的AI算法,将作物表型预测时间缩短至传统模型的1/290,这种颠覆性技术让“按需定制种子”成为可能。技术的突破不仅停留在实验室,中种集团展示的“玉米品种晋级与精准定位决策系统”,通过遥感监测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从田间到市场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这些创新印证了一个趋势:育种从“小作坊式”经验积累转向“工业化”数据驱动,中国农业正在跨越千百年的传统边界,迈入精准化、智能化的新纪元。

构建创新生态,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生”。技术是种子革命的引擎,创新生态则是其运转的润滑剂。本届大会释放的另一个重要信号在于中国种业正从封闭竞争转向开放协作。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全国67个科研团队,通过“揭榜挂帅”模式集中攻关,仅一年便创制出9个突破性品种。崖州湾科技城打造的数字化产业全景图,更将分散的育种基地串联成网,让科研人员得以“云上管田”,实时获取作物生长数据。协同不仅限于国内,中荷在马铃薯种子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探索可持续农业模式,海南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政策为全球种质资源流动搭建桥梁,华智生物通过海南承接国际样本检测业务,这都是开放生态的缩影。当“揭榜挂帅”遇见“全球引智”,中国种业创新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性与活力。

引领全球变革,从“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南繁硅谷的试验田里,360个网格式独立微区精准模拟着全球不同盐碱地环境,来自20多个国家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在此同台竞技。这方寸之地,恰是中国种业参与全球治理的隐喻,国际种子联盟秘书长Michael Keller直言:“中国为全球种业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种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输出,更在于规则引领。大会发布的“种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为全球植物新品种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崖州湾实验室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的种业大语言模型“丰登”,正在构建国际通用的生物育种数据标准。当中国从“追赶者”转身为“规则制定者”,其意义已超越技术本身,这是发展中国家首次在农业科技领域系统性掌握话语权,更是对“西方中心论”的农业文明史的一次重构。

一粒种子,承载着人类对抗饥饿的集体记忆,也寄托着文明永续的未来希望。2025种子大会的启示在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既需要解码基因密码的“硬科技”,也需要构建开放生态的“软实力”,更需要参与全球治理的“大格局”。李家洋院士曾说:“智能育种是农业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中国正以开放创新的姿态,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誓言转化为引领全球农业变革的实践。在基因的双螺旋里,我们读懂了文明的密码;在种子的萌芽中,我们望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赵必海(宜昌夷陵)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