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服务类社会救助让民生更有“温度”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5日18:04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湖北武汉试点为困难群众陪诊送药、江苏常州把就业服务送到失业群众“家门口”、上海长宁为困难家庭儿童提供“艺术护照”……近期,一系列“有温度”举措频频冲上热搜,也让“服务类社会救助”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词。要做好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让更多元的社会救助形式更好为民生兜底。

民生保障要“数量”更要“质量”,人的需求分多个层次,困难群众需要衣食住行,也需要向好发展、自我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服务类社会救助应运而生。服务类社会救助是指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照护服务、生活服务、关爱服务,这标志着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的综合救助模式转变,体现了对困难群众的深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好政策。

服务类社会救助体现社会救助工作向精细化转型。《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出台后,各试点地区纷纷建立救助对象数据库、形成需求台账、完善需求评估体系、开列救助事项清单,部分地区还运用技术手段实现“让政策来找人”。社会救助是一种资源再分配,做好救助工作既要保证有需求群众及时获得所需救助事项,又要避免粗放的救助方式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未来还要继续在针对性、精细化方面下功夫。定期探访、送医陪护、就业帮扶、心理疏导、学业辅导……不同群体对帮扶需求千差万别,因此服务类社会救助要做到差异化、个性化。另一方面,“救助”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是“扶一把”不是“送到家”,因此应当及时采集、更新被救助对象数据,建立动态数据库并综合评估现状,确保救助服务始终提供给最需要的人。

服务类社会救助以广大基层为阵地,要用心用情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并协同各方资源织牢服务类社会救助网络。如今虽有大数据等“神器”加持,但做好服务类社会救助更需要一双“铁脚板”、一颗“赤子心”,从最初的需求摸排、方案制定到最后的将服务送上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背后都忙碌着有温度的基层工作者。“精细化”讲的是节流,切实提升服务类社会救助质量还需“开源”,要汇聚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供给更多资源;在服务购买方面要将政府出资和社会资本公益出资结合起来,为有需求群体提供更丰富的服务项目,社会各界一道行动起来为困难群众托底。同时,由政府倡导的、成效可感可及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有助于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风气,涓涓细流必将汇成滔滔江海,承载民生之舟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社会救助关乎生计,也关乎公平正义,在为民服务工作中十分关键。就让我们从更精准、更有实效的服务类社会救助做起,给困难群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社会多一分和谐温暖。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紫陌(湖北武汉)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