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花田盛事,人城同欢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31日15:05 来源: 荆楚网

樱花如云,满城芬芳,每年武汉的春天总是来得格外热烈。东湖樱园的樱花在春风中飘落,如梦似幻,青山江滩的垂丝海棠次第绽放,红白交映,木兰云雾山的杜鹃争奇斗艳,染红天际……遍布武汉各处的花海一同绘就了一场盛大的花田盛事。当游客纷至沓来,奔赴这场与春天的约会时,这不仅是一次单纯的踏青活动,更是武汉与远方来客之间一场热烈浪漫的双向奔赴。

武汉的花田盛事,承载着这座英雄城市独特的人文记忆。武汉历来就有踏青赏花的传统,自南宋时已有“如何不作钱塘景,要在江城作画图”的春日出游场景。20世纪80年代起,每年3月,武大老斋舍前的樱花大道上,都会挤满扶老携幼前来赏花的本地人。这些历史记忆如同花瓣般层层叠叠,沉淀为武汉的城市基因。今天的武汉人,依然保持着对花的热情与虔诚。肩扛“长枪短跑”的摄影爱好者在公园里抓拍带着露珠的花姿。爹爹婆婆们在街头巷尾盛放的花前驻足拍照,跑者们在马拉松的跑道上邂逅落樱,市民们在长江大桥上与樱花浪漫同框,这种深入记忆的花文化,让武汉的春天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仪式。

樱花大考,拉开城市精细化管理序幕。在2010年前后,樱花季时东湖环线堵成了停车场,酒店一房难求,武汉城市接待能力不足的短板凸显。“樱花大考”催生了武汉首份赏樱季服务保障方案,也拉开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序幕,从精心培育80余种樱花到科学合理的花期调控,从便捷的交通接驳到完善的导览服务,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武汉城市管理的用心。“线上赏樱”“分时赏樱”为线下分流,樱园不断扩建提升接待能力,省气象服务中心推出“赏樱天气地图”,对武汉70多个代表性赏樱点的初花期和盛花期进行精准预报,防止游客跑空,更通过“花漾街区”“口袋公园”等项目,让整个城市都成为花的海洋。武汉这座超大城市,正因一朵花而变得体贴、细腻。

文旅协同,带动文创产业链升级。每年春季,武汉各大赏花点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带动酒店餐饮相关消费快速增长。但比直接经济收益更珍贵的,是对文旅产业的催化作用。东湖101公里绿道串联起12个文创园区,良品铺子研发的樱花果冻,每一枚都凝固着一朵可以吃的樱花,特色民宿、主题餐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武汉围绕“花+”模式的文旅融合,探索形成了从花卉种植、园艺设计到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的完整产业链,体现了武汉文旅产业生态的活力与韧性。正如花农所说:“过去我们种花是为了卖花,现在种花是为了‘卖春天’。”

以花为引,激活文化生态全域融合。近年来武汉将赏花与招商、体育、文化深度融合,2025年3月“樱约世界 共建支点”活动如期启幕,数百名外国驻华使节代表,境外政府机构代表和国际经济组织代表,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公司负责人飞来武汉,共赴这场春日的全球盛宴。在樱花季开幕的武汉马拉松吸引4万跑者穿越花海赛道,运动激情与自然浪漫在此刻完美交融。大学生在樱花树下举办读书会,非遗传承人在花海中展示技艺,让传统文化在花海中焕发生机。这种全域融合的赏花生态,不仅让游客“来了不想走”,更让城市资源焕发出蓬勃生机。

春光易逝,但武汉与花的故事不会谢幕。当暮春的风吹落最后一片花瓣,留下的不仅是美好回忆,更是城市与市民、与游客间深厚的情感联结。来年春天,散布在武汉各处的花田依然会如期盛开,在这里等待着热爱生活的人们。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慧芳(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