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用好“情理法”综合施治的金钥匙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31日14:4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法律是底线,人情是润滑剂。用文化浸润人心,往往能打破‘死结’。”“调解不是简单‘和稀泥’,而是找准法理与情理的平衡点,让破裂的关系重归于好。”鄂州市基层综治中心万桂兰、龚建斌的感慨道出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成功秘诀。

家风正则民风淳。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家庭,而家庭恰恰是社会机体的细胞。因此,重视家庭家教家风,促进家庭和睦、家教严格、家风纯正,就能够促进邻里和谐、社会友善。“荆楚政法基层行”第三期主题采访调研走进鄂州、黄石发现,当地注重“情、理、法”综合施治,在调解家庭矛盾上下功夫,体现了“源头治理”的智慧。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也有人说“家庭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说明家庭矛盾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婚姻家庭矛盾呈现出新特点,家事纠纷案件数量高位运行。与此同时,父母管教缺位或失当又必然催生出更多的“问题孩子”, 给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

依法治国是基本的、表现为国家意志和制度化安排的主要治国方略;把法治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并不排斥道德、纪律、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乡规民约等方式方法的作用。正如阳新县人民检察院“春润工作室”检察官陈丽所言:“每个孩子走向歧途的背后,往往交错着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的‘结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调解家庭关系犹如“拆弹排雷”。人民调解员一边普法,一边对矛盾家庭“望闻问切”,找准解开“心结”的钥匙,通过“背对背”倾听、“面对面”疏导,用热心和真情和群众建立信任,展开柔性调解,一次次挽救濒临破碎的家庭,演绎法治与温情的“双向奔赴”。

传统文化藏智慧。面对村民因门前菜园归属引发冲突,造成老人意外受伤,双方因医疗费用分担僵持不下的困局,鄂州市梁子湖区东沟镇的人民调解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晰责任,又创新引入“六尺巷”典故,以“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处世智慧触动当事人,维护了邻里和谐。同样是用上了“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在黄石市黄石港街道综治中心的调解下,协调青山湖社区工地周围医院、企业的多处公用厕所供工地工人日常使用,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谅解和感谢。两起纠纷的化解过程蕴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融合智慧。

最是真情抚人心。“有事有烦恼,随时找巧巧!”成了村民对东沟镇茅圻村巧巧工作室志愿服务中心的口碑。“就是因为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帮助村民,村民待我们就如同亲人一般,所以他们就愿意在调解过程中听我们劝说。”谈及为何村民这样信任她,余巧道出了心里话。从热心帮村民朋友圈“带货”,到主动上门关爱留守老人健康安全,“巧巧”们从帮助村民一件件具体的事做起,9年如一日的热心、公道、有办法,赢得了群众满意,也竖起了“巧巧”的公信力。梁子湖区大力推广“茅圻余巧工作法”,在全区各个村设立巧巧工作室,以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用人间真情化解人们的烦心事,是用好用活“情理法”的生动实践。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文江(汉江师范学院“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人、“荆楚政法基层行”采访团成员)

责编:肖慧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