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报道的13岁少女卷入“开盒”事件,将网络黑产中非法收集、贩卖公民隐私的产业链暴露于公众视野。2023年公安部新闻发布会披露,依法重拳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累计侦破案件3.6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4万名,查获手机黑卡3000余万张、网络黑号3亿余个。这些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数据暴力碾碎的生活片段。唯有让技术创新始终行走在法治轨道上,让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才能避免更多 “开盒”悲剧重演,守护好数字时代最珍贵的人格尊严。
法治框架的系统性完善是根治网络黑灰产业的必由之路。2024年我国网络空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年累计责令整改和通报下架违规APP达 5200 余款,侦破涉网案件7000余起,公安部同步发布的10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典型案例,彰显了司法机关对数据犯罪的高压态势。然而,随着 “开盒”等新型网络暴力行为的频发,现行法律在 “合法公开信息二次利用”等关键领域仍存在规制盲区。当网络暴力与数据滥用形成黑色产业链时,仅靠运动式执法难以实现长效治理。亟需通过司法解释明确数据使用边界,构建涵盖数据采集、存储、流通全生命周期的法律规范体系,将技术伦理嵌入法治框架,为数字时代公民权利筑起制度屏障。唯有让法律规制跑赢技术迭代,才能真正切断网络黑产的生存土壤,推动形成清朗有序的数字生态。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法律既是震慑犯罪的雷霆手段,更是守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定海神针。司法实践中出现的 “AI换脸造谣”“内鬼泄露数据 ”等案例所示,技术迭代催生的犯罪新形态,亟需司法解释填补法律空白。当前,构建全链条数据安全体系,需要立法、执法、司法协同发力,既要通过专项行动斩断“信息采集-存储-流通 ”黑色产业链,更要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法治闭环,将“三打三挖”原则融入法律细则,明确网络平台主体责任。唯有让技术创新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才能让公民个人信息真正成为不可侵犯的“数字领土 ”。
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需强化平台责任与全民共治双轮驱动。抖音、微信等头部平台通过青少年模式信息脱敏、加密号技术等创新实践,验证了技术赋能隐私保护的可行性。唯有推动平台技术防控与社会协同治理深度融合,畅通12321举报中心等维权渠道,培育公民信息保护意识,才能筑牢数字时代的安全屏障。这不仅要求平台将隐私保护从合规成本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更需要政府建立技术标准与伦理审查协同机制,推动形成“技术向善”的行业共识。唯有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筑牢数字时代的安全屏障。
这场由青少年追星引发的“开盒”事件,恰似数字时代的“潘多拉魔盒”,警示我们个人信息安全已进入立体化防护的新阶段。从北京朝阳法院对一起非法获取明星航班信息的案件做出判决,到深圳试点“数据合规官”企业认证制度,再到“网络安全宣传周”触达超亿人次的普法效果,都在印证着法治规范、平台革新、公民觉醒的三重奏正在谱写个人信息保护的新乐章。唯有构建起法治为纲、平台尽责、全民共治的防护网络,方能在数据洪流中守护好每个人的信息安全。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崔贵(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人民政府)
责编:刘文颖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