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千年前,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成为中国人心中的理想国。如今,在湖北大冶保安镇,万亩桃林与古村炊烟交织成现实版“世外桃源”。该镇以“文旅+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将千年的隐逸情怀化作可触可感的文旅画卷,为都市人打造了一个可游、可居、可忆的精神家园。
大冶桃花源藏于鄂东南的灵秀之地,四季皆成景。春有万亩桃林灼灼其华,夏有绿荫如瀑清凉沁人,秋来层林尽染如诗如幻,冬至银装素裹静谧空灵。漫步其间,看云卷云舒,听鸟鸣虫唱,恍若误入人间仙境。在这里,湖北省首个大型沉浸式演出,以陶渊明诗词为脉络,游客乘船穿越河流山川,见证“张家二哥与桃花妹妹”的千年之恋。150余名村民演员白天务农、夜晚登台,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创造了人均增收3000元的新路径。2025年桃花节期间复演后场场爆满,成为必打卡项目。
当星月与桃花倒映在粼粼波光之上,当青铜器纹样与采茶戏唱腔在山水间流淌,一场以天地为幕、以江河为台的沉浸式演出《桃花源里》,在湖北大冶的春夜中徐徐展开。这场由湖北日报联合大冶融媒体中心直播的文化盛宴,不仅创造了12小时全网传播量突破5000万的现象级传播,更以“船行景移、人景互动”的创新形式,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提供了新范式。透过这场跨越时空的视听对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与艺术的交融,更触摸到了文旅深度融合时代文化自信的生长脉络,也暗合了当代人对“诗与远方”的复合型需求。
这场演出最动人的突破,在于用现代技术解构了传统舞台的边界。湖北日报直播镜头里,演员泛舟穿越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距离,更是历史维度的纵深。通过AR技术重现的青铜作坊、全息投影构建的十里桃林、智能灯光勾勒的千年矿冶,将大冶“青铜故里”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视觉符号。这种技术赋能的叙事创新,让《桃花源记》的文学意象与地域文化形成有机共振。正如观众在弹幕中感慨:“船头一转就跨过千年,这比任何3D电影都震撼。”当文化记忆通过科技手段获得沉浸式重生,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便有了更具象的载体。
这场文化实验更深层的价值,在于探索了地方文化IP的活化路径。演出将矿冶文化、青铜文化等元素转化为“可带走的文化记忆”:青铜纹样幻化的数字藏品、实景演出定制的文创产品、非遗技艺设计的互动体验,构建起完整的文化消费链条。大冶市文旅局负责人在直播中透露,演出带动的周边产业收入已超演出票务收入的3倍。这种“文化场景+消费场景”的融合模式,让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变成了可参与、可体验、可传播的活态存在。当文化叙事转化为情感共鸣,地方IP就能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
这里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文化的沃土。青铜古韵与大冶三千年冶炼文明在此交融,农耕民俗与隐逸哲学相映成趣。访古村落、品老作坊、观非遗展演,在石板街巷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于一杯清茶里品味“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从生态露营到田园采摘,从沉浸式夜游到亲子研学,大冶桃花源以创新业态唤醒乡村活力。宿在山水民宿,食在农家灶台,游在阡陌花海,玩在创意工坊——传统与现代在此碰撞,满足您对“诗与远方”的所有想象。 无论您是追寻文化根脉的旅人,还是渴望田园牧歌的都市客,大冶桃花源都将以最质朴的山水、最温暖的烟火,为您留下一段“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治愈记忆。
大冶桃花源的成功,不仅在于万亩桃林的视觉震撼,更在于其通过“旅游+文化+农业”的深度融合,将单一的“赏花经济”升级为全季体验的“文化IP”。无论是《桃花源里》的沉浸式演出,还是古村的活化利用,都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未来,若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细节,这里或将成为武汉都市圈最具吸引力的“心灵栖息地”。
大冶桃花源,等风也等您。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吕义兴(黄石大冶)
责编:吕鉴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