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杏花烟雨濡湿江南柳色,当黄土高原的纸鸢掠过青青麦田,一个民族集体俯身,在清明细雨中完成精神的浇灌。这不仅是血脉亲情的寻根溯源,更是文明薪火的接续传承。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当下,从清明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让家国同构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深度交融,恰是激活乡土中国内生力量的关键密钥。
家风的塑造,在祠堂楹联的斑驳墨迹里,更在檐下灶台的袅袅炊烟中。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千年家训,化作湖南岳阳楼畔的朗朗书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教子箴言,仍在福州三坊七巷的砖瓦间回响。在江苏无锡“钱氏家训馆”,参观者常驻足于“利在一身勿谋也”的警句前沉思。这些镌刻在家族记忆里的精神密码,恰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因图谱。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既要承续“一粥一饭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更需注入“不负人民”的时代注脚。当云南保山的杨善洲将“不给家乡开后门”定为家规,当福建东山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的誓言化作子孙遵循的准则,传统家风便在与红色基因的融合中焕发新生。
乡风的嬗变,本质是农耕文明与现代性的智慧对话。在河南新县田铺大塆,村民将焚烧纸钱的旧俗改为“云祭祀”,却保留着“挂亲”祈福的传统仪式;在广东顺德青田村,百年“烧大炮”民俗变身非遗文化节,古祠堂里开起乡村振兴研讨会。这种“老树新枝”"的文明进化启示我们,移风易俗绝非文化断层,而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浙江淳安下姜村将“不吃子孙鱼”的渔谚发展为生态保护公约,带动乡村旅游年收入破亿;安徽小岗村“红手印”精神催生“三权分置”改革,让“大包干”故里再立潮头。这些实践印证,当乡土智慧与现代治理相遇,不仅能擦出文明的火花,更能释放出振兴的动能。
政风的澄明,始于家训的浸润,成于制度的淬炼。江西浮梁古县衙“天理·国法·人情”的匾额,与当今“三严三实”的要求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山西闻喜裴氏家规中“推诚守正”的训诫,与全面从严治党体系构成精神同构。历史长河奔涌至今,清廉家风的当代叙事愈发鲜活生动: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内“十条家规”的手稿,化作党员干部“三不腐”的生动教材;在广东清远,“家访监督”制度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八小时之外”,使家庭防线成为纪律防线的延伸。这些创新实践揭示,家风与政风从来都是双向滋养,既要“修身齐家”作示范,更需“治国平天下”勇担当。
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历史方位回望,乡村振兴既是物质空间的再造,更是文明形态的重塑。当传统家训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当古老乡约与现代治理激情碰撞,当清廉家风与清朗政风同频共振,新时代的文明图景便在这“三风”激荡中渐次展开。这图景里,看得见袅袅炊烟里的乡愁记忆,更听得见民族复兴的铿锵足音。在这幅徐徐铺展的画卷上,每一笔勾勒都是文明的传承,每一处留白皆为创新的伏笔,共同谱写着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壮阔诗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陶玉(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