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博物馆热”“图书馆热”持续升温,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成了不少人休闲出游的热门选择。然而,大部分文化馆的开放时间与工作时间重合。“上班没时间去,下班想去却关门了”,成为不少人止步的最大原因。
前不久,多地博物馆陆续宣布取消闭馆日,积极探索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既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是响应群众呼声的务实之举,这无疑是值得鼓励的。不可否认的是,公共文化的延时服务也会衍生出运营成本增加、保障延时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在保证服务“不掉线”的情况下,做到应延尽延,考验着文化场馆的管理智慧和水平。
科技赋能,提升观展体验。通过技术手段优化维护流程,如夜间检修,分时段轮展,确保开放与保护的平衡。引入智慧化管理平台,监测客流变化,实现文物动态保护,提升服务效率。增加科技应用,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化、多媒体等虚拟现实技术,赋予文物、文献等新的时代表达方式,提升游客参观体验。如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技术,推出“数字藏经洞”等项目,让文物资源“上线入云”等。
优化机制,保障服务质量。延时服务必将导致讲解以及安保人员的工作压力增加,可以采用弹性排班、轮岗轮休制度,配套奖励激励机制,保障员工权益和工作热情。同时,进一步优化开放政策,结合不同时间段,实施延时开放、错时开放、夜间开放等,避免不必要的损耗浪费,兼顾运营成本和资源运用。
对表”群众需求,探寻更多“打开方式”。找准群众“需求点”才能答好民生“幸福卷”,这就要求各地要不断将创新形式与丰富载体相结合,探索文化服务普惠下沉方式。结合当下流行的“夜校”,与图书馆、博物馆等联合推出非遗传承等课程,进一步增强群众与文化遗产的互动连接;也可通过“机场+博物馆”的方式,让文物走出“方寸”天地,如蛇年春节,国博国际展览亮相大兴机场,向来往旅客展示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馆藏的279件(套)文物瑰宝,让每一位旅客都能感受到东西方璀璨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文化场馆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通过一次次地文化洗礼,能够让人们在感悟历史和文化记忆中,触摸到生活的美好。“不打烊”文化馆,不仅让更多人“尽兴而归”,也让一座城市变得更有温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汪筱(宜昌当阳)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