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为AI创作立规矩,让创新不被算法淹没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8日16:3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手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简称《标识办法》),并定于202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举措,为AI生成内容设定了明确的标识规范,使得以往难以辨别的AI作品必须“持证上岗”,清晰标注其AI生成身份。不仅在AI作品与人类创作之间划清了界限,有效解决了AI作品带来的信任问题,让AI作品从隐匿于人群之中回归其专属领域,为社会营造了一个纯净的创作环境。

AI工具初现时,曾以其无限可能激发了公众的广泛期待。无论是文字创作还是绘画艺术,AI似乎无所不能,成为大众触手可及的创作工具。然而,AI工具的普及也带来了诸多困扰,其生成内容悄然混入人类知识库,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不法分子利用AI制作诈骗视频,虚构文本冒充真实事件,甚至AI绘画作品也混淆为人类艺术家之作,严重损害了使用者、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社会的创作生态。

《标识办法》的出台恰逢其时。AI作为一种工具,其使用应受用户自主意识的支配。而《标识办法》则明确引导开发商和平台承担起工具生产者和信息传播者的责任,从源头把好关。创作者需依据办法做好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对AI生成内容进行严格核验,并在传播过程中合理添加AI提示标识。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维护了网络数据的纯净性,更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归还给了大众。

《标识办法》看似针对使用AI创作的群体,但实则赋予了其发展创新的动力。当前的AI工具尚不具备人类真正的智能,它们只是数据和算法的程序组合,仅是人类文明的一小部分。AI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存在本质差异,无论知识储备还是创作过程,AI都无法与人类相提并论。人类的创作源于实践、感悟,而AI的创作则是数据的“拼贴”,缺乏情感与灵魂。只有将AI生成合成内容从大众创作内容中分离出来,才能倒逼AI作品实现突破,真正成为创作的实用辅助工具。

对于坚持原创的作者们来说,《标识办法》的出台为他们提供了一片净土。以往,不法开发商和版权意识淡薄的用户未经作者同意,将他人作品“喂”给AI,生成相似风格的作品并冒充原创,严重挤压了真正原创作品的生存空间。《标识办法》强制要求标识AI作品,至少使大众逐步意识到AI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不能混为一谈。

尽管人工智能的管理任重道远,但《标识办法》的出台,无疑为人机共创的未来打开了一扇充满希望的窗。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纯净、更加公正的创作环境的到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魏楚珂(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