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部署了8方面21项重点任务,从资源保护到国际标准对接,构建全产业链升级路径。作为首个针对中医药全产业链的发展纲要,该文件既着眼产业现代化转型,更注重基层惠民实效,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注入制度动能。
强基固本,畅通基层中医药服务“末梢神经”。中医药的生命力在基层,难点亦在基层。当前,部分乡镇卫生院仍面临“有馆无医”“有药无技”的困境,中医医师数量不足、技术传承断层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服务效能。《意见》将“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列为重点任务,明确提出推广绿色种植模式、建设产地加工基地,从源头破解基层“药不优”难题。为推动政策精准落地,需以基层为核心着力点。一方面,依托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三级医院专家“下沉”带教,通过“师带徒”“云培训”等方式培育本土化人才;另一方面,结合“千县工程”推进乡镇中药房标准化建设,让艾灸、推拿等“简、便、验、廉”的适宜技术真正惠及百姓。唯有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从“可及”到“优质”的跨越,才能将“家门口看中医”转化为群众的切实获得感。
产业赋能,激活乡村振兴“本草基因”。中药材既是治病良方,更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意见》提出“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培优扶强龙头企业”,为基层产业升级指明方向。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贵州赫章通过天麻种植让荒山变“金山”,甘肃陇西依托黄芪产业链,带动全县年种植面积近10万亩,年产量近5万吨,年产值超4亿元,这些实践印证了“中药兴农”的可行性。未来,可通过政策为牵引,推动“三链融合”。延伸产业链,鼓励企业向产地延伸加工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完善价值链,通过数字化追溯体系实现“优质优价”,破解“药贱伤农”困局;激活创新链,支持“定制药园”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道地药材新品种。让中医药产业成为共同富裕的“活水”,方能在绿水青山间续写“本草富民”的新篇章。
守正创新,铸就中医药文化“精神龙骨”。中医药的根脉在文化,未来在创新。《意见》强调“加强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推进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上市工作”,精准把握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广东凉茶、云南白药等老字号通过现代工艺改造,年产值增幅超20%,印证了“非遗+产业”模式的可行性。然而,创新需警惕“唯标准化”误区。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在于“因人制宜”,若简单套用西药评价体系,易陷入“削足适履”的困境。因此,既要借助AI辅助诊疗提升效率,也要保留“望闻问切”的人文温度。唯有在创新中守护文化根脉,在传承中开拓发展路径,中医药才能成为文化自信的“硬核表达”。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医药发展进入“量质并重”的新阶段。基层既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检验成效的“第一现场”。让中医药在基层生根发芽,不仅是守护百姓健康的“千金方”、驱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更是传承文化复兴的“传薪火”。当中医药的根系深扎基层沃土,必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楠(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