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笔下的乡愁,如“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般,在时光流转中愈发深沉。他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实物,将抽象的乡愁化作可触可感的意象,浅白真率间尽显情感深切。而鄂城,这座从夏朝走来的古城,恰似一首悠长的乡愁诗篇。在这里,人们望得见山川的巍峨,看得见水流的灵动,更将乡愁深深刻在心底。鄂城的山河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如同磁石一般,唤起了每个人内心深处那份对故乡的眷恋与思念。
乡愁,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鄂城这座古城的悠悠岁月。鄂城,因鄂王曾在此建都而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遥远的夏朝。夏朝时,这里始称“鄂”;殷商时期,鄂族人在此建立了古鄂国;西周前中期,鄂国继续繁荣;秦朝时,南郡始设鄂县;西汉初年,江夏郡鄂县更是声名远扬。三国东吴时期,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受封吴王后在此称帝,武昌成为国都、郡治和县治,地位显赫。民国时期,寿昌、武昌、鄂城等地名几经更迭;新中国成立后,又历经鄂城县、市、市和县、区等行政区划的变迁。古代、近代、现代,鄂城的历史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文脉绵长,底蕴深厚。西山、莲花山、四峰山、白雉山等自然景观,与三山湖、洋澜湖等水系相映成趣;麻羊垴、峒山招隐寺、吴王城、怡亭铭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更是熠熠生辉。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相辉映,光彩夺目,共同构成了鄂城独特的魅力。鄂的城,“我”的城,它不仅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深深烙印在文化的记忆里。每一处古迹,每一道风景,都承载着鄂城人民的乡愁与梦想,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沧桑与辉煌。
乡愁,宛如一盘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深深植根于鄂州、荆南、襄郧和汉沔四大流派的烹饪精髓之中。它以鱼馔为灵魂,蒸、煨、烧、炒之间,香鲜与微辣交织,完美诠释了鄂菜“滚、烂、鲜、醇、香、嫩、足”的独特韵味。鱼米之乡的丰饶物产,与渔乡人民世代相传的食俗乡风,共同孕育了鄂城美食那别具一格、诱人至深的魅力。人在他乡漂泊,胃却始终眷恋着故乡的味道。清蒸武昌鱼的鲜嫩、莲藕排骨汤的清甜、东坡饼的酥脆……每一道佳肴都是鄂城人心中的挚爱,是家庭聚餐时不可或缺的温馨。这一刻,食物成了无需多言的乡愁,温暖着每一个游子的心房。
乡愁是一幅美丽诗画。在充满希望的鄂城土地上,往昔只能回味的乡愁,已悄然化作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级”金招牌,“一条鱼”“一头猪”“一粒种”“一只鸡”产业链,“一红一绿”融合发展示范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产融合、城乡共富,鄂城城乡发展由多点发力向全域整体跃升。跨越江河、跨越湖泊、跨越山峦,有感知更有思念。魂牵梦绕的老家在峒山,“追忆乡愁到峒山”的浪漫之旅足以慰藉乡愁;全国唯一国家级武昌鱼原种场在杜山,“长沙水汆极品年份武昌鱼”推动湘鄂“破圈”融合,“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诗词走进了人间烟火;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让千年古镇变身醉美汀祖,十里画廊山色氤氲、溪流潺潺、风景如画,偶有云雾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仙境。
《峒山老家》还在传唱“老屋古树是我的峒山老家”“老港老路是我的峒山老家”……读厚重文化,尝美味佳肴,享幸福生活,呵护着乡愁、安放着乡愁、寄托着乡愁,乡愁如画刻在心底,乡愁如诗写在心中,乡愁如梦印在心灵,奔向更加幸福和美好的明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大钊(湖北宜昌)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