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而长期存在的涉企乱收费问题,无疑是这片土壤中的“硬石块”与“绊脚石”,不仅加重企业负担,更侵蚀市场公平,阻碍经济活力。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在全国层面系统性提出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明确“清单之外一律不得收费”。这为涉企收费行为划定了一条清晰且刚性的“红线”,标志着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上迈出了制度性、根本性的一大步。
涉企收费是指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经营者,利用行政权力、行政影响力、行业影响力等,向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提供服务或者销售商品并收取费用的行为。涉企收费问题由来已久,名目繁多,从行政事业性收费到经营服务性收费,再到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覆盖面广。过去,由于边界模糊、标准不一,乱收费、变相收费现象屡禁不止,让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苦不堪言。近年来,国家持续开展专项整治,成效显著,例如2024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立案查处涉企违规收费案件3042件,退还违规收费13.62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涉企收费秩序。但问题具有复杂性、反复性,一些领域和地区违规收费行为仍时有发生。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一个全国统一、权威、清晰的制度框架,这使得权力寻租空间扩大,企业“被收费”现象难以根除。
《指导意见》的亮点,正在于其“治本”的决心和系统性的设计。核心就是建立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这不再是零敲碎打的修补,而是基础性的制度建设。想象一下,未来所有的涉企收费项目都将“明码标价”,列入清单,详细载明收费依据、主体、范围、标准、服务内容等关键信息,并在政府网站等平台集中公开。企业只需对照清单,就能对该交什么费、交多少费、为何交费一目了然。“清单之外无收费”的刚性约束,将大大压缩权力寻租和违规操作的空间,让收费行为在阳光下运行。
当然,仅有清晰的“边界”还需强有力的“守护”。《指导意见》强调全过程监管和协同治理:事前通过清单和评估审核防范风险,事中加强宣传解读和跟踪监测,事后畅通问题线索处理机制,并强化部门协同,加大对违规收费的查处和惩戒力度。特别是针对重点领域和隐蔽性强的违规行为,要精准发力,“零容忍”治理,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媒体参与监督,形成治理合力。
在当前经济恢复向好的关键时期,企业依然面临多重压力,《指导意见》的出台是对企业呼声的积极回应,是稳预期、强信心的关键之举。总之,划清涉企收费边界不仅仅是为企业减负,更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当企业不再为五花八门的“隐形账单”所困扰,就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创新研发和生产经营中,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期待这一长效机制全面落地,让公平的营商环境成为沃土,助力万千经营主体轻装上阵,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乘风破浪。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金山(湖北宜昌)
责编:陈頔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