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一江碧水向东流,匠心共筑安澜梦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8日20:26 来源: 荆楚网

千年江水奔涌不息,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也考验着现代治理者的智慧。在长江大保护的壮阔实践中,基层河长制正以制度创新为桨、以匠心守护为帆,引领着流域治理的航程。这背后,是机制创新的破冰之力,是多元共治的协同之智,更是党员担当的赤子之心。

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恰似春雷破晓唤醒沉睡的江河。以武汉市江汉区民族街道为例,以“立体课堂”重构认知维度,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智慧碰撞出治理火花。其中,万年社区首创“三合一巡江法”,将禁捕之责、护河之任、防溺之需熔铸为治理利剑。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如化学反应般的效能裂变。当制度创新精准切入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便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治理创新除了敢破敢立,更要善融善合,方能在复杂系统中找到最优解。

长江大保护绝非政府一家独唱,而是全民共谱的协奏曲。在龙王庙码头,多元力量交织成网,人大代表、职能部门、司法机关、志愿者共绘“同心圆”。在江汉区万年社区,三级联动平台架起"连心桥",行政主导与民间智慧同频共振。这种共治格局,恰似江河汇流,政府是奔腾的主干,社会力量是蜿蜒的支流,唯有彼此交融,方能成就浩瀚之势。环境治理的至高境界,是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水滴”,在制度的河床中汇聚成保护江河的巨浪。

在长江岸线,党徽是最亮的星。基层党员以“铁脚板”丈量责任,用“婆婆嘴”宣讲政策,更以“绣花功”创新治理。这些党员来自不同领域,有街道社区的党务工作者,有水利部门的巡查专员,有退捕上岸的转型渔民,也有主动请缨的志愿者......他们共同组成了长江大保护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在武汉市江岸区民族街道、龙王庙码头等关键区域,以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将党支部建在江堤上,让党旗飘扬在巡江一线。正是这些来自不同岗位的普通党员,用脚步丈量岸线,用初心守护碧水,在长江大保护的时代答卷上书写着使命担当。

江流天地外,治理日月新。基层河长制的实践进一步表明,守护母亲河,既要机制创新的“术”,更要全民共治的“道”,更要党员担当的“魂”。当每个治理者都能以匠心守初心,以创新破难题,长江必将永葆生机,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动脉,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强音。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民族街道)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