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文化赋能复兴路 传统科技共繁荣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9日19:35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年来,从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到科技赋能的跨界融合,从叙事方式的颠覆性重构到产业生态的全面升级,中国正以“文化+”形式,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复兴之路。

“文化+传统”激活基因密码,实现从“老传统”到“新传承”的赓续。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其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活化,如福建将茶文化、漆艺等非遗项目融入现代设计,推动传统技艺“活态传承”;河南洛阳以《唐宫夜宴》等沉浸式演出,让历史文物“开口说话”,实现文化IP的全球传播。我们要以“知所从来”的底气保持定力,以“识其所在”的状态保持清醒,以“明其将往”的自信坚定信念,进一步将中华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努力创造如同岁月珍酿历久弥香、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科技”数字赋能场景,实现从“铅与火”到“数与网”的跨越。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当前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文化数字化建设将成为推进我国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措施。随着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文化建设的科技赋能,大大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了鲜活力量。如中共一大纪念馆运用科技化、数字化、互动性的方式和手段讲述红色故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故宫博物院通过AR技术重现宫廷年俗,让游客“穿越”至清代春节;深圳文博会上,英歌舞机器人将传统民俗与人工智能结合,吸引青少年体验非遗魅力。科技已然成为文化传播的硬核引擎,利用数字技术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和传播,可以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文化+创新”跨界合作共赢,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升级。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中华民族始终聚焦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与时俱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民群众中蕴含的文化创造活力,以更加丰富的高品质文化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如2025年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对传统神话的颠覆性重构,将水墨意境融入3D动画,引爆观众情感共鸣,实现全球票房登顶。还有《黑神话悟空》《长安三万里》等一大批具有较强穿透力和影响力的文艺作品,各类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验活动,既具备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又贴近海外受众的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的期待。中国正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全方位、多角度向世界大力传播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要锚定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文化自信为精神内核,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传统与现代共融、科技与人文互鉴,在文明对话中奏响属于新时代的文化强国乐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涂亚娟(武汉市江夏区“青苹果乐园”网评团队)

责编:杨虹磊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