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闻公报,《随州曾侯乙编钟》成功入选其《世界记忆名录》。此刻,湖北随州擂鼓墩沉睡两千余载的这套青铜重器,正以跨越时空的恢弘气度,向世界讲述着荆楚大地孕育的礼乐华章,传递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1978年春,随着曾侯乙墓的开启,65件青铜编钟携3755个错金铭文重见天日。这些在云雷纹间跳动的文字,如同被唤醒的古老乐谱,将先秦时期十二律调式、五声七声音阶的乐律体系完整呈现。当考古工作者轻敲钟体,两个精准的音符从青铜中跃出时,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撼。这套诞生于轴心时代的乐器,不仅实现了“一钟双音”的声学奇迹,其音域跨度更堪比现代钢琴,将人类对声音的数学解构提前了二十个世纪。
荆楚大地向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坐标。从盘龙城青铜器的斑驳绿锈,到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墨迹犹存,这片土地始终在用独特的方式记录文明的高度。曾侯乙编钟作为楚文化巅峰时期的见证者,其三层八组的巍峨架构暗合“天、地、人”的三才之道,错金铭文里流动的乐律智慧呼应着《楚辞》中“阴阳三合”的哲学思辨。武汉音乐学院青年编钟乐团奏响《楚商》古曲,青铜震颤间仿佛能听见屈子行吟泽畔的九歌余韵,触摸到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这种将礼制规范、音乐美学与哲学思考熔铸一炉的创造,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写照。
四十余年来,曾侯乙编钟的美妙之音早已突破地域限制。1984年,编钟仿制品在洛杉矶奥运会艺术节鸣响《欢乐颂》,让希腊圣火与东方礼乐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2017年,中埃文物联合展上,图坦卡蒙金面具与曾侯乙编钟的并置,勾勒出青铜时代东西方文明的璀璨星河;2024年葡萄牙贝伦文化中心的演出,编钟乐舞《礼乐天下》更与法多民谣碰撞出文明互鉴的火花。曾侯乙编钟不再只是博物馆的冰冷陈列,而是化作可听可感的文明信使。青铜铭文里镌刻的是“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钟架纹饰中流淌的是“美美与共”的天下情怀。跨越文明界限,方能产生共鸣,这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美和声。
今天,世界记忆名录为曾侯乙编钟刻下新的历史坐标。这套承载着中华礼乐基因的文化密码,正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焕发新生。三维扫描让3755个铭文化作云端数据,声纹分析技术解码着青铜共振的物理奥秘,元宇宙展厅里全球观众可随时聆听“”金声玉振”。从长江之滨到塞纳河畔,从实体文物到数字孪生,曾侯乙编钟的每一次震颤都在证明,真正的文明瑰宝从不会囿于时空界限,它注定要在人类精神家园的共建中,鸣奏出永恒的华彩乐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叶楠(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新华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