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八百里清江作赛道,三千年巴风入画来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0日08:3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巴人自古善奔跑,清江长歌逐浪高。”4月20日7:00,当2025年长阳清江半程马拉松的枪声破晓土家源广场,8000名跑者的脚步恰似灵动的笔触,在八百里清江的山水长卷上勾勒出新时代的文明图谱。这条串联起国家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与水利风景区的赛道,既是体育竞技的舞台,更是千年巴文化的时空隧道。

选手穿过白氏溪桥时,可遥想“长阳人”19万年前点燃的文明篝火;途经肖家桥畔,土家族摆手舞的雄浑节奏与长阳南曲的婉转韵律交织,仿佛重现4000年前巴国拓土的壮阔场景。赛道沿线的文化展演,让每个奔跑的瞬间都成为与历史对话的契机。赛事特别推出的“号码布免费游”政策,更让跑者化身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带着清江画廊的云雾、方山景区的悬空栈道、天柱山的道教钟声走向四方,正以“一日看尽长阳景”的方式,让“三百里画廊在长阳”的民谣再度响彻神州。2024年1600万人次的旅游接待量,正是这张流动文化名片最生动的注脚。

“体育搭台,产业唱戏”的智慧,在长阳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当马拉松的热潮席卷而来,龙舟坪镇沿头溪的“哪吒闯关”主题乐园里,亲子家庭的欢声笑语与赛道上的加油呐喊相互应和;申小豹泥巴乐园中,孩子们的嬉戏玩闹为乡村带来了久违的活力。这些场景化体验不仅留住了赛事流量,更催生出新的消费增长点,土家腊肉的香气弥漫在展销区,西兰卡普的绚丽色彩吸引着观众的目光,非遗产品的日均销售额在赛事期间增长数倍,印证着“文化遗产转化为消费场景”的奇妙化学反应。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产业结构的肌理之中。火烧坪乡的高山蔬菜借着“欢乐土豆宴”的东风,从田间地头走向大众视野;清洁能源产业的展板在赛事服务区悄然伫立,向八方来客叙说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这种“体育+生态康养+绿色产业”的融合模式,如同精密的齿轮,将赛事流量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动能。

“十星闪耀文明户,积分兑换幸福来。”长阳将马拉松赛事与乡村治理创新巧妙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以赛促治”模式。当跑者在赛道上追求速度与激情,村民们通过参与文旅服务积累积分,在诚信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让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成为新风尚。

这种治理创新不仅体现在乡风文明建设上,更彰显在生态保护的行动中。赛事期间推行的“无痕马拉松”理念,让跑者在欣赏清江美景的同时,自觉践行垃圾分类、绿色出行。长阳人正以现代体育精神为笔,在生态文明的答卷上书写着“山水即文脉”的时代新解。当土家吊脚楼的飞檐与悬空栈道的钢铁架构交相辉映,当古老的巴人歌谣与现代的运动口号同声传唱,一幅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文明画卷正徐徐展开。

站在北纬30度的神秘地带,长阳的马拉松早已超越了体育赛事的范畴,成为乡村振兴的“思想实验室”与“实践练兵场”。斥资1200万元打造的非遗大戏《花咚咚的姐》,以哭嫁、骂媒等土家婚俗为内核,在890场演出中接待20万人次、创收700万元,这不仅是“文化变现”的成功案例,更是对“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深刻诠释。长阳人用实干将“诗与远方”的浪漫想象,转化为“脚踏实地”的振兴之路。

从“长阳人”点燃的文明篝火,到“向王天子”拓土的历史回响,再到“清马”跑者的铿锵足音,这片土地始终跳动着奋斗的脉搏。当马拉松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当体育精神融入乡村治理的血脉,长阳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以生态为基,让绿水青山成为永续发展的本底;以文化为魂,让千年文脉成为创新创造的源泉;以体育为媒,让赛事经济成为转型升级的引擎。

八百里清江依然奔涌,三千年巴风依旧浩荡。新时代长阳人以马拉松之姿致敬历史、承诺未来,完成速度与文明的接力。脚步化作振兴音符,清江浪涛奏响时代乐章,每次出发都是新起点,每步奔跑都迈向梦想。长阳马拉松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奔跑者的足迹在绿水青山间勾勒出希望与奋进的图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