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这一以低空空域为舞台、以飞行器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形态,正以破竹之势重塑产业格局与生活方式。从武汉经开区开通低空短途客运航线,到深圳“空中的士”项目落地,从无人机物流到应急救援,低空经济已从概念走向实践,成为各地竞逐的“新赛道”。
低空经济是技术变革与市场需求共振的产物,其发展窗口期稍纵即逝。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超5000亿元,预计2035年将达3.5万亿元,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市场潜力三重叠加,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湖北省率先开通“武汉—十堰”等低空航线,打造千亿级低空经济产业园;深圳市推出智能融合低空系统,实现无人机调度精细化,正是“抢抓机遇”的生动实践。然而,机遇的落地需以“快”制胜。 一方面政策先行,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近20个省份将其列为发展重点。湖北出台《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设立专项资金,以政策“导航”释放产业活力。另一方面做好技术攻坚,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领域已涌现大疆、亿航智能等领军企业,但航空发动机、高能量密度电池等核心技术仍需突破。唯有加快产学研合作,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才能抢占技术制高点。同时注重场景开拓:从武汉市民“云端观江景”到深圳“打飞的”出行,低空经济正通过物流、旅游、农业等多元场景“飞入寻常百姓家”。以示范项目为牵引,推动应用从“小众体验”向“大众消费”跨越。
低空经济的“热”需以“冷思考”平衡。截至2023年底,不考虑私人机场的情况下,全国在册管理的通用机场为449个,仅为美国的11%左右,eVTOL电池能量密度不足航空燃油的1/3,空域管理“多头化”、产业链“断点”等问题凸显,若急于求成,恐陷入泡沫化风险。因此,需以“三步走”夯实基础。一方面基础设施筑基,加快通用机场、起降平台、低空通信网建设,推进“空联网”“设施网”融合。如甘肃提出编织“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网络”,武汉经开区完善“四张网”(设施、信息、航线、空中路网),为产业发展提供硬支撑。另一方面建立标准体系护航,填补低空飞行监管“真空地带”。制定空域分类、飞行审批、安全管控等统一标准,构建全域协同管理体系。民航局已发布无人机物流技术规范,深圳探索SILAS系统实现精细化调度,为全国提供范本。同时补强产业链条。我国无人机产业链中原材料、零部件、整机制造等中上游产值占比达70%,但核心芯片、传感器等仍依赖进口。聚焦碳纤维材料、固态电池等“卡脖子”环节,培育领军企业,推动产业链从“生产主导”向“全链条协同”升级。
不管是“快作为”还是“防冒进”,都要求全局谋划“一盘棋”,立足区域放眼全国。低空经济绝非一地一域的“独角戏”,而是需全国协同的“大合唱”。当前,部分地区规划碎片化、资源分散化问题突出,亟需以全局视野统筹布局。一方面区域协同破壁垒。湖南省试点全域低空空域改革,上海市发力eVTOL研发,湖北省依托“九省通衢”区位优势打造产业集聚区。各地应立足禀赋差异化发展,同时打破行政藩篱,建立跨省域空域协调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另一方面产业融合拓边界。低空经济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的交叉融合,催生了“低空+物流”“低空+文旅”等新业态。武汉光谷低空经济产业园集聚8家签约企业,打造“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生态圈,正是融合创新的典范。同时做好以民生为导向增福祉。低空经济需以服务社会为导向。无人机参与武汉早高峰路况巡查,甘肃敦煌通用机场助力文化旅游,印证了其赋能千行百业的潜力。未来需在医疗救援、生态监测等领域深化应用,让技术红利惠及更广人群。
低空经济的崛起,既是技术革命的必然,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唯有以“抢”的锐气捕捉风口,以“稳”的定力筑牢根基,以“谋”的智慧统筹全局,才能避免“起大早赶晚集”的遗憾,书写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飞得高”需胸怀大局,“飞得稳”需脚踏实地,“飞得远”需意志如磐—这正是低空经济行稳致远的应有之义。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秀梅(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新华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