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低空经济需兼顾安全与质量“双翼”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1日22:4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当低空经济从“概念热词”加速转化为“产业实景”,这一新业态正在荆楚大地上展现出蓬勃生机。首批低空短途客运航线开通、低空旅游俯瞰长江、农业无人机春耕显身手……随着通用航空技术的突破和低空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展现了低空产业的无限可能,也彰显出低空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具有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叮嘱,“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湖北省出台《加快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预计至2027年,全省低空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如何抢抓机遇、整合资源、激活市场,让低空经济飞“稳”又飞“好”,既时不我待,也前景广阔。

完备的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稳健前行的稳固基石。要因地制宜加快通用机场布局、完善起降场地布设,实现湖北省内县域起降点全覆盖,为各类低空飞行器提供可靠的起降、停放场地。强化低空经济智能大脑建设,确保运行安全,健全5G、算力、大数据、导航等智能化设施,借助信息互联,实现精准导航与高效调度。光谷科创走廊布局全国首个低空经济数字底座,通过5G专网、边缘计算节点和遥感数据中心,为无人机物流、智慧巡检提供毫秒级响应保障。只有从地面到空中,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筑牢基础设施根基,低空经济方能展翅翱翔,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能。

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亟需突破轻量化材料、精准感知、飞控系统及能源技术的“卡脖子”难题。当前,高性能轻量化材料、精准感知等技术尚待突破,飞行控制等部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和新能源汽车不同,飞行器在空中难以通过简单增加电池容量提高续航能力,突破新的电池技术迫在眉睫。要充分发挥湖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聚优势及产业集群优势,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武汉理工氢电的80kW氢燃料电池实现4小时连续飞行,能量密度达锂电池3倍,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宝武集团研发的碳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抗冲击强度提升5倍,已应用于“楚天号”货运无人机。全省正着力打造关键零部件生产集群、系统研发集群、新型材料供应集群和整机制造产业集群,重点突破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轻型合金材料技术,探索新型电池材料与技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低空经济“硬核竞争力”

人才在低空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推动产业进步的关键要素,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全方位地服务于产业发展,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目前低空经济领域专业人才的供应还较为滞后。据市场初步测算,我国仅无人机操控员的就业缺口就高达100万人。要充分发挥战略人才力量“十百万千”行动的牵引作用,精准引进、培养低空领域行业领军人才,将适航审定、通航服务类别等专业技术人才列入省级人才引进计划,充分发挥人才引领驱动作用,为低空经济发展厚植人才新优势。持续强化低空飞行培训领域优势,支持现有通航企业提升传统航空培训业务能力,积极引导开展无人机操控员、eVTOL驾驶员等专业人才培训,培养更多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

当市场活力充分激发,基础设施保障完备,技术支撑持续增强,人才力量继续夯实,在多方合力之下,低空经济产业必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届时,低空经济定能以创新为笔、奋进为墨,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慧芳(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