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湖路幼儿园“民间游戏点亮童年”特色课程成果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马莲开花二十一”的童谣在校园回荡,当竹竿敲击的清脆声响与稚嫩欢笑声交织成韵,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不仅让消失于数字时代的传统游戏重焕生机,更展现出教育工作者对文化传承与儿童成长的深刻思考。在跳马腾跃的弧线里,在皮筋编织的几何图案中,是童趣,是民族的记忆,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
这场以民间游戏为载体的教育实践,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共生关系。竹竿舞从西南少数民族的节庆仪式转化为幼儿园的集体协作游戏,彩色皮筋从简单的跳跃工具演变成几何认知教具,教育智慧与儿童认知规律的深度融合,赋予了传统游戏新的教育价值。无独有偶,南京某幼儿园将“滚铁环”升级为坡度实验课程,孩子们通过调整斜坡角度探索力学原理;成都某园所将“翻花绳”与编程思维结合,用绳结变化演绎算法逻辑。这些创新实践印证了《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的教育古训,让文化基因在游戏情境中自然生长。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城市里,这些源自乡野的民间游戏搭建起儿童成长的立体空间。跳马腾跃时屏息凝神的专注,竹竿开合间进退有度的默契,皮筋舞动中手脚协调的韵律,构成了儿童健康发展的生态。孩子们在失败二十次后终于完成跳马挑战时涨红的脸庞,在保持竹竿节奏反复调整敲击力度时紧抿的嘴角,都是对“坚持”“协作”等概念最生动的诠释。通过肢体感知获得的经验,远比说教更能塑造人格。杭州某幼儿园的案例颇具启发性,教师将传统“丢沙包”改造为数学游戏,孩子们在跑动中统计得分、计算概率;西安某园开发的“陀螺物理课”,让幼儿在抽打旋转中直观理解重心与平衡。生活即教育,当游戏成为认知世界的窗口,知识便不再是冰冷的符号。
这场教育改革实践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其揭示了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动态平衡。园长任贤梅将民间游戏定位为“活教材”,一个“活”字恰是精髓所在。文化传承需要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在全球化浪潮冲击文化认同的今天,这种润物无声的文化启蒙尤为重要。苏州某幼儿园的“节气竹编”课程,广东某园所的“粤语童谣体操”,这些创新举措都在以当代视角重新诠释文化精髓。当幼儿在游戏中自然习得祖辈的智慧,文化自信的种子便悄然生根。
家长们惊叹“老游戏玩出新花样”的背后,折射出当代教育理念的重要转变。当多数幼儿园比拼双语教学、智能设备时,东湖路幼儿园的选择彰显出难能可贵的教育定力。这种定力源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知,真正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在昂贵的教具里,而在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中。当孩子们在“跳皮筋计数”中建立数感,在“竹竿舞节奏”里培养乐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然水到渠成。
站在教育现代化的十字路口,东湖路幼儿园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历史包袱,而是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儿童发展不需要刻意“抢跑”,完全可以在游戏中实现全面发展。当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学会在童谣声里寻找教育灵感,在传统游戏中发现成长密码,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民间游戏的复兴,更是一个民族教育自信的真正觉醒。这种觉醒,终将在孩子们跃动的身影中,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光芒。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江懿枫(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