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的黄陂,杜鹃花海随山势起伏,红艳艳地铺到天边。乡亲们“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声里,年轻干部们也在经历着别样的“生长季”。木兰山下的沃土上,思想如种子般悄然破土,双脚丈量民情的脚步日渐坚实,创新实践的枝桠正孕育着新芽。这漫山红遍的杜鹃,多像干部成长路上留下的串串脚印。
黄陂人至今传颂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这不仅是文化符号,更是精神火种的延续。当地党校将“木兰精神”融入干部培训课程,组织学员重走木兰川古道,在“孝老爱亲”的家训中读懂为民初心,在“替父从军”的担当里淬炼责任意识。读懂木兰的“替”字,才能明白基层工作的“替”字,替群众解忧,替组织分忧。黄陂创新“理论+田野”教学模式,让干部在姚家山红色教育基地聆听革命故事,在杜堂村乡村振兴示范点观察治理实践,使理论信仰真正扎根于乡土肌理。
黄陂“三乡工程”的生动实践,为干部躬行提供了天然课堂。譬如,六指街干部驻村期间,白天与村民同挖藕塘,夜晚在田埂记录诉求,最终推动“莲藕深加工产业链”落地,带动村集体增收。这种“沾满泥点的裤腿丈量民情”的作风,正是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最好诠释。黄陂建立“一线工作法”考核机制,要求干部每月驻村不少于10天,将“扶贫车间”“电商直播间”建在田间地头,让“绣花功夫”穿透治理毛细血管。
面对传统农业瓶颈,黄陂干部以“拆围墙”的胆魄推动创新。木兰花乡景区引入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游客扫描二维码即可“穿越”至花木兰战场;李家集街建成华中首个“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2000亩农田远程监测与精准灌溉。更令人瞩目的是“木兰数智大脑”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动态调整文旅线路,使节假日接待量提升40%。创新不是盆景,而是冲破冻土的春芽,要让每个干部都成为破局者。
谷雨时节的黄陂,既有“杨花柳絮随风舞”的自然韵律,更奏响“干部拔节生长”的奋进乐章。从木兰川的油菜花到数字农业的代码,从红色基因的传承到创新生态的构建,黄陂干部的成长轨迹清晰可循,以思想为犁铧深耕信仰土壤,以实干为根系汲取民情养分,以创新为穗芒刺破发展苍穹。当“谷雨春光”化作“强国有我”的担当,这片土地上生长的不仅是万物,更是一个民族复兴的希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雪雷(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陈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