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华夏正音,震撼世界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17:4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金声玉振惊千古,编钟传奇耀世殊。当青铜编钟的乐音穿越2400年的时空,曾侯乙编钟以“铭文与音响互证”的独特性,成功入选第八批《世界记忆名录》,既标志着这部公元前5世纪人类最早的“有声音乐教科书”获得世界级认可,也升华了随州曾侯乙编钟作为跨文化对话载体的“普世价值”,更实现了从曾国宫廷到人类共同记忆的永恒共振。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随州文脉的赓续与中华文脉的形成发展始终紧密相连、同向前行。

独特的地理区位印刻了长江中游文明的发展记忆。历史及文化的面貌与发展方向,一向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的联系。随州地处长江中游地区,居汉水之东、淮河之源,是中华文明奠基、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历史上,夏商时期的“方城夏道”、两周时期的“锡行金道”和汉唐宋时期的“随枣孔道”在随州三道聚流。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使随州自成一个半封闭、内向型的区域。据不完全统计,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50余处,新石器时代文物3000多件。特别是2002年发掘的金鸡岭文化遗址,有大型的房址、高等级的建筑,极具特色,表明当时社会已经进入贫富分化、精神生活丰富的文明阶段。而这些遗迹正好处于公元前5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说明随州这块是长江中游文明起源得非常重要地点之一。据考证,曾侯乙编钟的铭文标识了来自中原王朝的十二律体系,曾侯乙编磬的铭文则标识了楚国的十二律体系,且二者存在着相互借鉴。其中无不表明,曾、楚两国相互融合,共同书写了长江中游地区青铜时代的辉煌。

独有的曾国700年展示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发展趋势。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老子、孔子等伟大的思想家相继登场,群星闪耀。曾侯乙编钟是“轴心时代”音乐文化的高峰,是建立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基础上的一种质的飞跃。然而,无论是曾侯乙还是他所统治的曾国,考古学家翻遍了史料,都找不到一点记载。对于三千年前创造了辉煌历史的曾国,今天的人们知之甚少,它曾一度是汉阳诸姬之首,不仅是华夏大地上文化最灿烂辉煌的诸侯国之一,也曾经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然而,关于这个伟大诸侯国七百年的历史以及它创造的种种文化成果渐渐被人们遗忘,被风干成了《左传》中的寥寥数语。幸运的是,自1978年战国曾侯乙墓考古发现以来,在随州又陆续发现了西周早期叶家山古墓群、春秋时期义地岗古墓群及西周时期羊子山古墓群,在京山苏家陇和枣阳郭家庙也先后发现东周时期曾国墓群,这些墓群遗址,勾勒出一条较为完整的古曾随文化带,串联起从西周初期到战国中晚期700多年的曾国历史,这在目前的诸侯国考古中还没有先例。由此,2021年曾侯墓群高票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在这处跨越700年的“礼乐长廊”中,至今已出土12套269件编钟,是中国出土编钟时代跨度最久、数量最多、音律最齐全的一座“地下宝库”。而埋葬于战国早期的、可旋宫转调的65件曾侯乙编钟,无疑是集大成者。

独到的“一钟双音”传承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精神世界。中国先秦社会是礼乐社会,编钟是国家权力、贵族身份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华礼乐文明“贵和”的代表。相传战国初期,楚惠王以让曾国打造编钟为由,送给了曾侯乙500斤青铜。期间,曾侯乙告知楚惠王所赠青铜并未制“剑”御敌,而是造钟做“乐”,随之邀请楚惠王一同欣赏编钟“一钟双音”之特色:两音一正一侧,共存于一钟之上,互不干扰,和谐共存,以此来寓意战乱之时曾楚两国之间应和谐相处、共取所长。这个典故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2018年4月27日,湖北省博物馆,习近平主席与外方领导人共同欣赏曾侯乙编钟之美。他特别谈到编钟蕴含的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有教化民众的作用。编钟的“一钟双音”鲜明标注了和谐、合作、共赢的理念,集中展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启示。

当然,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穿越千年,如今的曾侯乙编钟依然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来自孔子时代的声音传遍世界,向世界讲述着人类对音乐之美的共同追求。而金石齐鸣的音乐则浸润人伦和谐,共同形成了“礼导行为、乐化人心”的治理体系,更展现了一个民族对文明的敬畏、对传承的坚守、对未来的宣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余洋(随州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