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黄浦江畔,一场特殊的登舰仪式让无数网友泪目。91岁高龄的老兵颤巍巍地掏出珍藏72年的军装胸标,在官兵的搀扶下登上现代化战舰“沂蒙山舰”。当这一幕被镜头定格后,迅速在全网引发情感海啸。这个看似简单的仪式,为何能击穿岁月、直抵人心?
1953年,邓石老人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毕业,成为沂蒙山舰上一名年轻的见习机电长。“海军第五舰队沂蒙山军舰”“1953年配用第5410号”,是1953年缝在军装上的标识,这是身份的象征,也是生命的最后留言。72年后,这枚已磨损泛黄的胸标,却成为老人重返“战场”的通行证。当得知沂蒙山舰将在上海首次向公众开放时,邓老抑制不住激动,第一时间让儿子查找停靠信息,执意想亲眼一睹“新家”的风采。
作为70余年前老一代战舰的光荣见证者之一,当老人用这枚从历史驶向今天的胸标作为“船票”登舰时,实际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对话:磨损的线头里、褪色的字迹里无一不在诉说着“最可爱的人”与新时代水兵的薪火相传。站在沂蒙山舰的甲板上,目光所及是现代化的海军装备,手中紧握的却是当年的青春记忆。如同某社交平台上的一条高赞评论:“他胸前别着历史,我们眼里噙着未来。”但更让人破防的是,无论装备如何迭代,那张写满忠诚的“精神船票”始终有效。
一张胸标,半生信仰;一艘战舰,百年梦想。当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抚过“沂蒙山舰”锃亮的舰体,强烈的时代对比令人动容。1953年,新中国海军才刚满4岁,主力舰艇多是缴获或起义的旧舰,吨位不及今天一艘护卫舰。而邓老的青春岁月,正是人民海军“白手起家”的创业期。那时的中国海军还只能用舢板来运送伤员。而如今的沂蒙山舰,已是我国目前吨位最大、装备最先进的新型两栖船坞登陆舰,能搭载直升机、气垫艇,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钢铁长城”。从胸标到舰徽,70余年的对比里,承载着的是几代人的夙愿,也藏着中国海军“从黄水走向深蓝”的奋斗史诗。可以说,这枚小小的胸标见证了中国军人的精神底色从未改变。
这场登舰仪式之所以会引发集体共鸣,在于它承载的精神密码,它触碰了中国人最深层的情感结构。老人登舰的瞬间,让人想起抗美援朝战场上那些用胸膛堵枪眼的英雄。他们或许未曾见过今日中国的繁荣,但他们的牺牲却为今天的发展铺就了道路。胸标上的番号和姓名,是一代人的集体签名,签下的是“祖国需要,万死不辞”的誓言。如今,这份誓言化作新时代奋斗者的行动:航天人的星辰大海、扶贫干部的跋山涉水、抗疫战士的逆行出征;还有社交平台上,年轻人晒出的爷爷的军功章与自己的岗位标兵证书;还有微博热帖中抗疫护士的留言:“我们也有‘胸标’,防护服上的签名。”这些自发互动揭示了一个真相:老人登舰不是孤立的怀旧行为,而是一次全民参与的精神认领。而他们胸前的党徽、工牌,又何尝不是新时代的“精神胸标”呢?
穿越72年时光的胸标船票,为我们签发的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从“沂蒙山舰”到国产航母,从“小米加步枪”到“东风快递”,每一代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登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这张“船票”提醒着我们:和平年代的“战场”同样需要英雄,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在乡村振兴的田野、在守护边疆的哨所……只要精神不褪色,每一枚“胸标”都能成为通往未来的通行证。正如一位网友所言:“眼泪是对先辈的告白,奋斗才是给他们的回信。”当00后大学生在留言区写下“请放心,强国有我”时,就是全网“破防”后的最好“接防”。
当敬礼的手与搀扶的手紧紧相握,我们明白了:真正让人破防的,从来不是岁月本身,而是穿越岁月依然炽热如初的信仰之光。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既是历史的阅读者,也是未来的书写者。请带上自己的“胸标”,登上属于这个时代的“沂蒙山舰”,驶向下一个辉煌的彼岸。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晓文(宜昌市枝江“丹阳江畔”网评团队、马家店街道)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