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长护师“考证热”背后是老有所护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1日19:41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一场原计划仅百人参与的考试,吸引了909人争相报名;全国首批81名长期照护师持证上岗,成为银发经济浪潮中的“新职业标杆”。这场由南通点燃的“考证热”,不仅折射出老龄化社会对专业照护的迫切需求,更揭示了银发产业从政策布局到市场落地的关键一跃,职业化改革正撬动养老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当前,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突破2.17亿,老年抚养比预计今年将超越少儿抚养比,社会重心加速向“养老”倾斜。在此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保第六险”连续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国务院《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更明确提出培育养老金融等七大潜力产业,银发经济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长护险的全面推开,直接催生了千万级护理人才需求。但我国长护从业人员仅30余万,与预估的千万缺口形成巨大落差,而这一缺口背后,正是银发产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掘金”的机遇窗口。以山东为例,其长护险参保人数超5173万,带动康复辅具租赁等新业态年产值增长3800万元,形成“政策-服务-产业”的良性循环。

南通首批长护师的诞生,标志着银发经济从粗放式扩张迈向专业化升级。这一职业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设立初、中、高三级体系,不仅解决了“谁来做”的问题,更通过薪酬分级、职业晋升等制度设计,构建起“技能-收入-尊严”的正向循环。

然而必须看到的是,尽管职业化改革初见成效,银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需突破深层瓶颈。一方面,当前护理专业年毕业生仅数万,与千万缺口相差悬殊。另一方面,从业者日工作时长超10小时却收入难破天花板。亟需通过分级定价、商业补充险等释放市场溢价空间。此外还必须看到潜在的技术伦理挑战,即智慧床垫、智能药箱等设备虽能监测风险,但无法替代人文关怀。银发经济需平衡“技术效率”与“情感温度”,避免陷入“无人化”误区。

银发经济的终极目标是构建尊重照护价值的生态系统。南通计划年内认证千名长护师,打造“可复制经验”;上海探索设立“养老护理员节”、提供保障性住房,提升职业尊严。全国政协委员贺丹提出的“异地长护险互认”“医养联合体”等建议,更指向银发经济的制度性突破,当照护师能与医生、护士共享职业荣光,当“老有所护”成为城市文明标配,银发产业才能真正从风口走向成熟。

长护师持证上岗的“南通样本”,恰是银发经济从政策文本落地为产业实景的缩影。在老龄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命题下,职业化不仅是填补人才缺口的应急之举,更是重构养老价值链、激活万亿市场的战略支点。当每一张证书都承载着“老有尊严”的承诺,银发经济的浪潮必将托起更具温度的未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克迅(宜昌夷陵)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