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作为“湖北之根,武昌之源”,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为“鄂国”,三国时为“吴都”,长达5000年的人类开发史,历史古迹遍布全区。漫步于鄂城区,领略鄂州鄂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人情之美。目光之所及,皆为鄂城新画卷。
12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留下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嘱托已化作浸润江水的诗行。鄂州城区承载了太多游子关于乡愁的记忆,这片净土已然成为“诗画乡愁地”的生动写照,让更多阔别家乡奋斗的游子欣然神往。12年前,峒山村70%的劳动力在外打工;如今,全村80%的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乡愁书屋、“枕水听山”文化驿站、栖客露营、田野博物馆次第展开,景色宜人,山水田园气息扑面而来,峒山村正走在“美好家园”康庄大道上。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今年3月14日,“长沙水·武昌鱼”区域合作项目签约活动在鄂州市鄂城区举行,这一合作不仅深化了鄂湘在生态、产业、文化维度的融合,更为区域联动提供了新范式。这条游过千年的文化符号,正在预制菜研发中心与冷链物流体系的支撑下游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三国吴王采武昌铜铸剑的传说,到鄂州花湖机场钢铁羽翼划破云层的轰鸣,这座城市始终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寻找自己的坐标,并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治理智慧证明,真正的破圈从不需要撕掉旧标签,而是像鱼鳞般将历史积淀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反光面,清波里的鱼影,就是最动人的发展曲线。或许这正是鄂州城区历史价值所在,让散落在长港河两岸的乡愁记忆,通过光纤与电磁波重新聚合,在数字空间构建起立体的城市精神图谱。
在“敢闯敢试”城市基因的加持下,鄂城探索出了一条“城中有乡韵、乡里有城芯”的新路径,辩证地让新型城镇化在鄂城成势见效。看到鄂城夕阳漫过万亩虾稻基地,无人机群在晚霞中列队成鱼形光影的新图景。更期待看见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能转化为时代语境的创造性表达,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把鄂州城区的历史好故事讲得更远。
暮色中的观音阁依然在江心守望,七百载风雨浸染的石基镌刻着潮汐的密语。那些沉睡在长江故道里的青铜剑影,终将在数字星河中苏醒为跃动的光子;那些流淌在乡愁褶皱里的渔火,终将在产业蓝海里升腾为璀璨的星云。一眼千年,魅力鄂城。这座城不是在复制昨天的故事,而是在时光的长河里,用传承作经线、创新作纬线,织就一件穿在文明身上的新衣裳,最终展现给我们的是令人向往的“桃花源”。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 祝新运(远安县委宣传部)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