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荆楚大地,山水含情,小城如诗。当武汉黄鹤楼、宜昌三峡大坝等传统景区迎来如织人潮时,一场关于“慢生活”的旅行革命正在湖北的县域悄然上演。2025年“五一”假期,湖北全省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781.33万人次,其中县域游客占比达35%,恩施鹤峰屏山峡谷、宣恩彭家寨、随县银杏谷等“深巷”小城,以山水之幽、烟火之暖,书写着文旅发展的新篇章。
漫步宣恩县仙山贡水旅游区,贡水河畔的吊脚楼倒影如画,游客在石板街上驻足,听一曲土家山歌悠扬,尝一口刚出锅的炕土豆,恍惚间仿佛时光凝滞。这座曾经的贫困县,如今以“开放式景区”的姿态喜迎八方客,让来宣游客载兴而来、乘兴而归。今年5月1日至2日,仙山贡水旅游区接待游客23.97万人次,同比增长76.64%。而在随县银杏谷,千年古树下,游客们亲手研磨豆浆、编织草鞋,农耕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更引得孩子们频频好奇发问。2024年,随县接待游客1118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占比超三成,农旅融合的“慢体验”让“千年银杏、随宿洛阳”成为都市人的精神原乡。
县域旅游的“出圈”,既是时代的选择,亦是乡愁的回归。当都市人厌倦了“打卡式”奔波,小城的石板路、老茶馆、炊烟袅袅的农家灶台,便成了治愈焦虑的良药。恩施鹤峰屏山峡谷的船工摇着木船,穿梭于“中国仙本那”的碧波间。曾经作为“水上漂”的渔夫们,摇身一变成为游船“摆渡人”,继续讲述长江的新生故事,继续守护这片养育他们的碧水蓝天。这样的转变,在湖北并非孤例。黄陂杜堂村从“空心村”变身“木兰花乡”4A级景区,村民万品军一家从外出打工到返乡经营民宿,年收入翻了两番,村庄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70%。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绿水青山与百姓饭碗紧紧相连。
这股“奔县游”的热潮,背后是政策、产业与民心的三重共振。湖北推出“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串联起武当山的道法自然、赤壁的千年烽烟、红安的红色基因,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交通网络的完善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郑渝高铁让重庆游客3小时直达神农架,沪蓉高速让武汉家庭周末便能走进罗田天堂寨的云海。更令人动容的,是小城的人情味:宣恩县文旅局局长将订不到房的游客请进自家客厅,体育馆变身临时客栈。这些细节,恰恰是“烟火长”的生动注脚。
然而,热度之下亦有隐忧。部分景区承载能力逼近极限,屏山峡谷单日接待量达最大承载量90%;县域民宿质量参差不齐,游客“住得下”却未必“住得好”。未来的县域文旅,还需在“快与慢”“新与旧”间寻找平衡。随县打造“禅修康养”“寻祖探源”主题度假区,将农耕文化转化为深度体验;竹溪县“武陵不夜城”用山二黄戏剧融合现代街舞,让古老非遗焕发青春。这些探索证明:唯有守住生态底色、激活文化基因、创新服务供给,方能从“网红”走向“长红”。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坐标上,湖北县域文旅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当通城县大坪乡的瑶族银饰叮咚作响,当英山南武当滑雪场的少年御风而行,当咸宁蜜泉湖的沙堡堆起童真笑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游客的欢笑,更是一个个村庄的蝶变、一代代乡民的重生。小城的“慢”,是让草木自然生长、让文化浸润心田、让发展回归人本。这里虽然没有城市间的霓虹喧嚣,但夜晚的星空更亮,辉映着更暖的人心。
巷深自有烟火长,慢时光里见乾坤。湖北的县域,正以山水为纸、人文为墨,书写着一卷既有时代脉搏、又具乡土温度的文旅长诗。这诗篇里,有政策护航的智慧,有百姓奋斗的身影,更有每一个向往宁静的心灵的归处。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田源(宜昌枝江市“丹阳江畔”网评团队、顾家店镇)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