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城市陷入“千城一面”的审美疲劳困境,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大同小异的商业街区,让城市失去了独特辨识度。不过,武汉凭借一只头顶蒜瓣的萌鸟,以单月百万销量的傲人成绩,成功打破城市同质化困局,探索出以城市IP唤醒城市文化、激活城市经济、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多维发展新路径。这只从武汉方言“算了”中脱胎而出的小玩偶,生动演绎了将江城市井烟火气淬炼成城市软实力。
武汉的过早文化声名远扬,热干面的芝麻酱香、豆皮的酥脆软糯,令人回味无穷,而蒜瓣在其中虽是配角,却也有着别样风味。武汉的码头文化则赋予了这座城市浓厚的江湖气息,豪爽直率的性格融入武汉人的日常。设计者独具匠心,将过早文化里的蒜瓣与码头文化巧妙结合,提炼出“蒜鸟”这一形象,使其成为古今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
当这只萌萌的“蒜鸟”发声玩偶从武汉街头走向国际舞台,瞬间成为武汉文旅的新名片。和传统的黄鹤楼等地标元素不同,“蒜鸟”集合了本地方言的独特听觉魅力、文化符号的强烈视觉冲击以及萌态元素的温暖触觉慰藉。它传递着“凡事看开”的生活态度,这种独特的基因重组让它精准把握住了流量密码,为城市文化种下了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
要让这颗文化种子茁壮成长,离不开市民的共同培育。在社交媒体上,插画师制作的“蒜鸟家族头像”成了热门选择,大家纷纷换上这些可爱的头像,表达对“蒜鸟”的喜爱。美食博主发布的“蒜鸟蛋糕”视频教程,点赞数轻松突破7000次,不少人跟着教程尝试制作,感受着“蒜鸟”带来的美食乐趣。还有用户创作了“蒜鸟劝架”“方言教学”等热点内容,平台播放量高达2000万次。这些多元化的二次创作,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这是我的城市,这是我的IP”,构建起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共同体。
在“谷子经济”兴起的当下,Jellycat、泡泡玛特等IP品牌备受追捧,这反映出城市经济正从地标建筑的“高度”竞赛,转向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和情感共振的“温度”感知。武汉的“蒜鸟”设计团队“鄂人文创”敏锐捕捉这一趋势,打造出“邪完鸟”“一鹅”等武汉方言系列IP,构建出完整的故事线。
文旅单位也抓住机遇,定制“蒜鸟”赏樱路线,专属游览巴士采用方言报站,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更深入地感受武汉的本地特色,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主题商店则以快闪形式出现在商超、景区等地,“蒜鸟”用时代语法重新编码,从博物馆展柜走到街头巷尾,实现了文化符号的价值跃迁。
当玩偶成为情感的寄托,当方言解锁了消费密码,城市IP释放出强大的经济新势能。它将社交分享、情绪价值、圈层认同等隐性的消费势能转化为显性的经济增量。这种持续发力的背后,是城市IP从“纪念品经济”向“情感经济”的跃升。
城市IP的强大生命力,还体现在文化培育与治理效能的有机融合上。通过“以文化人”的共生逻辑,城市治理从追逐网红效应的短线思维,转向多方协作的长期实践。无纠纷公交将“蒜鸟”作为情绪疏导符号引入公共场景,可爱的“蒜鸟”形象能缓解乘客压力,成为“情绪解压阀”和“关系黏合剂”,用柔性手段化解刚性问题,回应公众对城市治理的新期待。
以“阳小驿”“夏小驿”为代表的城市IP品牌化改造工程,将原本的“户外工作者之家”升级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基层治理“微探头”。IP元素成为联结政府、市场、市民的情感纽带,降低公共事务参与门槛,让单向治理升华为多向共创,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范本。
从“钢的城”到“光的谷”“车的谷”,武汉用“蒜鸟”完成了一次精彩的城市叙事演进。城市IP的发展是系统重塑,需以文化基因锚定价值内核,用动态思维拓展应用场景,以协同发展赋能机制创新,借全民共创培育情感认同。当城市学会用IP讲好“我们的故事”,中国城市群必将摆脱“千城一面”的尴尬,走向多元独特的发展之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田韵(武汉经开区“车之声”网评团队)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