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青年盒子”何止乐活青年?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4日14:2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评论员 陈泉

近者悦,远者来。在城市化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如何让青年既在城市“栖身”又“扎根”,既成为城市活力的创造者,又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力军”,是各地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题。武汉市汉阳区以“青年盒子”为创新载体,精心打造集创业扶持、社交场景、社区参与功能于一体的共享空间,不仅让年轻人“来了就不想走”,更使他们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与治理的“主角”。这一积极探索,为破解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的难题提供了鲜活且富有成效的样本。

传统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大多局限于就业机会与生活便利层面。而汉阳的“青年盒子”则突破了这一局限,精准洞察当代青年“先社交后创业”的需求逻辑。它以集装箱改造的共享空间为依托,将原本冰冷的工业符号转化为青年社群的“活力磁场”。白天,这里是文创主理人施展创意的手作工坊,是宝妈们享受闲暇时光的下午茶驿站;夜晚,它又摇身一变,成为音乐派对、剧本杀、脱口秀的欢乐舞台。在这里,当创业青年苦于没有合适的店面时,社区主动出面协调物业,在广场划出外摆区;当创业团队策划音乐会时,社区积极“众筹”周边资源,助力活动顺利落地。这种“政府搭台、青年唱戏”的模式成效显著,甘肃小伙从游客变身为合伙人,互不相识的青年结成创业搭子……这些基于共同兴趣的非功利社交,打破了城市中“门对门不相识”的隔阂,让社区从单纯的物理空间升华为充满温情的情感共同体,让青年从城市的“过客”转变为“主人”,在强烈的归属感中坚定了扎根的意愿。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汉阳深知“树人需先筑巢”的道理,以湖北青创园(汉阳)为核心载体,为青年提供4400余套人才公寓,形成“一公里就业圈”。同时,通过青创驿站、共享自习室、青年夜校等汉阳“青创三件套”,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广大青年成长的“孵化器”。这种设计精准契合青年群体对“一站式解决方案”的深层需求,青年既能以低于市场30%的租金获得高品质居住体验,又能在共享办公区实现“工位到床位”的无缝衔接,还可通过青年夜校提升职业技能,形成“安居 + 乐业 + 成长”的良性闭环。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汉阳的实践最具启示意义的是,当青年从“城市过客”转变为“治理主角”,当他们的创意被纳入城市发展的坐标系,“主人翁意识”便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在汉阳四新,留汉青年积极参与社区议事,将“飞线充电”“停车难”等居民生活中的痛点转化为治理创新点;在汉阳江欣苑,青年创业者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带动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在汉阳龙阳,文艺青年将老旧街区改造成网红打卡地。这种“青年提案、社区搭台、多方共创”的模式,让青年从政策的单纯受益者转变为治理的合伙人。汉阳与青年的关系,已不再局限于“城市提供资源—青年被动接受”的单向模式,而是城市为青年提供“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青年为城市注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造力。这一实践不仅破解了“留人难”的困局,更以青年之力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近五年,汉阳吸引了10万大学生落户。在这里,创业不再是孤独的征程,而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协同共进;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免费工位 + 场地支持 + 政策对接”的厚实土壤。当青年在“家门口”就能真切触摸到创业的温度,城市便真正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逐梦空间。汉阳“青年盒子”的生动实践让我们看到,当城市把C位让给青年,用包容培育创新,以信任换取参与,自然能实现“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良性循环,书写城市与青年携手共进、共创辉煌的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