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以平凡造就不凡是职业荣光,更是时代回响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4日23:1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当第114个国际护士节的晨光温柔地洒向大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揭晓第50届南丁格尔奖获奖名单时,一个数字格外亮眼——中国7人获奖,成为本届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这7位护理工作者,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凭借日复一日的坚守、破界与担当,在平凡岗位上浇筑出非凡事业。他们的故事,不仅是护理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我国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有力实践。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艾滋病临床指导培训中心,冯玲护士35年如一日地坚守,将病房变成了“生命课堂”。她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新型护理模式,成功解决了临床上不少针对艾滋病患者的复杂护理问题,累计服务了1万多名艾滋病患者。这份成绩的背后,是她每天频繁穿梭于不同科室的执着身影,是她不厌其烦地向专家请教设想可行性的探索精神。同样,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士长秦玉玲在支援巴基斯坦期间,与队友共同制定了《新冠防控诊治建议书》,积极帮扶当地11家医疗机构,培训人员600余名,为当地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护理的真谛,不在于技术指标的简单完成,而在于将生命的温度注入每一个细节。护理是一门艺术,同时是一门科学。中国护理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诠释,将蕴含专业精神之科学,与饱含人文关怀之艺术深度交融,便能绽放出守护生命的璀璨光芒。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田丽主任在全国率先推广的“住院患者无陪护”优质护理服务,惠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的上千家医疗单位。这一举措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让护士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病人的护理中。这种突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张玉莲的身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她开设的全陕西省首家综合护理门诊,建立了预警机制和五大安全举措,使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8%。同时,她还在全国首创“十位一体”护士岗位管理和专业化发展模型,使护士的离职率下降了10.08%。她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更为全国护理专业化人员队伍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这些创新举措的背后,是护理工作者对职业本质的深刻思考,护理不应仅仅局限于病房,而应从“疾病治疗”延伸至“生命终末期的尊严守护”,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护理生态;不应止步于技术操作,而应通过制度设计激发护理人员的专业价值感,解放护理人员的工作精力,不仅为个体职业发展铺就坦途,更为护理学科建设注入持久动力,最终让全国专业护理队伍成为全社会的健康治理重要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7枚南丁格尔奖章的荣誉既是对过往成绩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负担加重,护理事业正面临结构性挑战。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563万,但每千人口护士数仅3.8人,距离世卫组织标准尚有200万缺口。而这组数字背后,是无数护士用日均2.3万步丈量病房走廊的辛勤足迹,是深夜监护仪闪烁的微光中熬红的双眼,更是抢救室与死神赛跑时浸透后背的汗水。

这些在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与创新,正汇聚成推动护理事业进步的磅礴力量。当全国多地将护理服务纳入医保支付,当“老年护理”“互联网 + 护理”成为护理学专业发展的新方向,当香港特区政府通过了《2023年护士注册(修订)条例草案》,制度变革正为这份平凡事业注入不竭动力。当我们为七位获奖者喝彩时,更应看到他们背后数百万护理工作者的坚守。他们用平凡的双手,托起了生命的重量,编织着社会的安全网。这或许就是南丁格尔奖给予中国护理事业最深刻的启示,真正的伟大,往往诞生于对平凡的极致追求,这既是职业的荣光,更是时代的回响。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金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