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直播销售领域频繁出现争议事件,暴露出行业发展隐患。某知名主播的“79元眉笔”价格风波尚未平息,另一位头部主播又被质疑燕窝产品的质量问题,同时“注水虾仁”事件中顶流主播推荐超量添加剂产品被全网诟病。
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统计,2024年直播带货投诉量超四十万件,较上年增长两倍多,其中近七成涉及产品宣传不实、产品质量不可信。在去年底大型购物节期间,相关负面信息更是突破二十万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这些现象反映出直播带货行业正面临“信任危机”。随着该产业规模突破五万亿元大关,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意识需要同步提升。国家统计部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网络零售总额已超过十五万亿元,其中直播电商占据重要份额,预计未来三年仍将保持每年近两成的增长速度。值得注意的是,七成以上网民都有观看直播下单购物的经历,这种新型消费模式正深刻改变着传统商业格局。
在浙江杭州的服装批发市场,商户通过直播重新吸引顾客;云南的鲜花种植户借助网络平台将产品直销全国。这些成功案例证明,数字化手段能够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但正如传播学专家指出的,当主播成为影响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时,其承担的责任应当与其社会影响力成正比。
回顾直播带货行业的负面典型案例,不禁让人产生忧虑。某主播的“鲜花变烂草”事件虽然进行了经济补偿,但对消费者信任造成的损害远超金钱价值;更有主播因虚构商品来源销售假货被追究刑事责任,涉案金额高达千万元。这些教训表明,带货主播的责任担当不应局限于事后补救,而应贯穿产品筛选、物流运输、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
当前直播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各类人士均可快速进入。但必须强调的是,从业者应当将消费者权益置于首位,把社会责任带进直播现场。国家相关部门已出台管理办法,明确划定八类禁止行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有主播因未尽审核义务承担法律责任的判例。
部分电商平台开始实施质量保证金制度,对违规主播采取限制流量等措施。这些探索为建立行业规范提供了有益经验。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头部主播团队自建质量检测实验室,配置专业质检人员,实行“负面行为清单”管理。这些做法为行业树立了良好示范。
笔者认为,透过直播经济的“商机”,要直面现实问题,充分认识到正在蔓延的信任危机。部分主播和商家误导消费者、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损害了其他实体商业经营者的利益。直播行业应从单纯追求流量变现转向注重质量监管,通过建立标准化流程,将“责任成本”转化为“信任资本”。同时需要完善制度设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售卖伪劣商品、数据造假等不良行为。
当知识型主播通过文化讲解带动图书热销,当才艺表演者转型助农直播,当偏远地区的主播群体成为扶贫典范,这些现象展现出直播经济的多元价值。可以预见,随着行业规范的逐步完善,直播带货必将超越早期粗放发展阶段,通过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使每个直播间都成为诚信交易的窗口,为现代商业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罗文全(湖北宜昌)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