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评论员 陈泉
近日,当新华每日电讯以八千言长卷展开黄陂画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盘龙城遗址夯土层下积淀的商代文明,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县域层面的生动实践与鲜活样本。这座屹立于长江之畔的千年古城,正以文明传承铸就精神之魂,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之变,以生态优先擘画发展之图,在历史与未来的交织中,实现从阡陌纵横的农业大区到产城融合的现代新城的华丽蜕变,谱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篇章。
从商代宫城遗址到现代产业新城,黄陂从未让历史成为封存的记忆。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数字化技术让青铜鼎彝“开口说话”,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用沉浸式夜游让巾帼传说“踏月而来”,非遗传承人以创新演绎让黄陂泥塑、湖北大鼓走向世界舞台。当文化自信融入发展血脉,黄陂用实践证明,守护文脉不是固守陈规,而是让历史智慧照亮现实征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站在黄陂临空产业园,空客引擎的轰鸣声与比亚迪刀片电池生产线的机械韵律奏响双重变奏。这里既有周大福全球最大时尚珠宝生产基地的璀璨光芒,也有攀升科技定制电脑的智能脉动;既有中车长客全自动地铁列车的精密制造,也有新隆泰工业母机产业基地的百亿布局。当传统农业大区的标签被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集群撕去,黄陂正以“空铁枢纽”为支点,撬动临空经济示范区的腾飞,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腾笼换鸟,而是将科技创新注入传统产业血脉,用数字经济重构制造逻辑。
木兰草原的帐篷营地与木兰不夜城的灯火阑珊,见证着黄陂对绿水青山的深情告白。当23个景区共创“木兰游”品牌,当36万农民因旅游脱贫致富,当精品民宿集群斩获国际设计大奖,这片土地用生态底色绘就发展成色。滠水河蜿蜒穿城,既见证着“华中最大室内滑雪场”雪道上的欢腾,也润泽着武汉首个现代农产品加工园的产业蓝图。从“靠山吃山”到“借景成金”,从“传统种养”到“农旅融合”,黄陂以水为墨、以绿为笔,在山水与人文的交响中铺就一条生态筑基、文旅赋能的蝶变之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双向奔赴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答卷。
信义兄弟的诚信之光,孝义兄弟的割皮救父,道德模范群体如群星闪耀,构成了“黄陂好人”的精神谱系。让黄陂的精神文明建设如滠水河般润物无声。而这种道德力量并非停留在表彰会上,而是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志愿服务在黄陂遍布大街小巷,文明实践站开到田间地头,湖北大鼓唱响廉洁文化,这座城市用文明新风凝聚发展共识。
这座长江之畔的千年古城,用3500年的文明积淀与40余年的改革探索,书写了一部传统与现代共生、人文与科技共振、生态与发展共赢的县域现代化发展样本。它同时告诉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每个县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坐标。而守护好文化根脉、激活创新动能、厚植生态底色、涵养文明风尚,正是解锁县域发展密码的关键钥匙。未来,当更多“黄陂样本”在中华大地上涌现,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现代化图景,必将更加璀璨夺目。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