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而人才则是这场竞争中的决定性力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在湖北调研指出,要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提升自主培养能力,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如何通过教育创新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自主培养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答题。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蓄水池”,更是科技突破的“加速器”。唯有将学科布局与科技发展趋势、产业实际需求深度融合,才能破解人才培养与创新链条脱节的难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持续深化改革,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动学科专业进行动态调整。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需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要敏锐紧盯科技前沿与国家急需领域,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健康服务等“新工科”“新医科”专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另一方面,各高校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特色,避免陷入“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困境。以山东为例,该省通过实施“高水平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建设51个高水平学科,前瞻性地布局新兴交叉学科,推动每所高校形成2—3个优势学科,以差异化发展激活教育资源的“乘数效应”。学科专业的优化绝非仅仅是名称的更新,更需以实践为导向,推动知识体系与人才链、创新链、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学科专业建设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要持续优化协同育人生态。当前,一些高校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应用的倾向,导致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错位,很多应届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破解这一矛盾,需完善“产学双评”机制,如河南理工大学将工程实践与创新成果纳入考核,企业导师占比超50%,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能力。唯有以需求侧改革推动供给侧改革,才能让教育真正成为科技人才的“孵化器”。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离不开长周期的系统化培养。从基础教育阶段的兴趣启蒙,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跨学科训练,再到产学研平台的能力淬炼,需形成全链条支持体系。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原校长严纯华院士所言,拔尖人才培养“等不得”也“急不得”,要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稳扎稳打。与此同时,评价体系改革亦需同步推进。唯有破除“四唯”倾向,建立以创新能力、实践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方能释放人才活力,真正培育出“品德出众、思维出众、能力出众”的拔尖人才。
教育创新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远征。从“嫦娥探月”的壮丽飞天,到“深海钻探”的神秘探索;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到“量子计算”的前沿突破,每一项重大科技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教育体系的坚实支撑。面向未来,我们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系统的改革、更包容的生态,筑牢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之基,让更多“国之重器”从校园走向世界前沿,书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强大的教育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